在有类网络中如何从 IP 到 MAC?

网络工程 以太网 IPv4 MAC地址 ARP IP地址
2022-02-13 02:55:53

这更像是出于好奇而不是出于实际原因而提出的问题,但这让我很烦恼,因为它可能表明对其他地方缺乏了解。回到使用分类 IP 地址的时候,B 类和 A 类网络中的 IP 地址是如何转换为 MAC 地址的?

我无法想象 ARP 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它会广播到网络上的每个主机。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实际上没有人使用超过他们地址空间的一小部分吗?

感谢您花时间看这个。

3个回答

RFC 826,以太网地址解析协议 - 或 - 将网络协议地址转换为 48 位以太网地址以在以太网上传输 硬件的创建是为了能够将 IPv4 地址解析为 LAN 上的 MAC 地址。它于 1982 年发布,网络类于 1993 年被弃用。

仅仅因为一个网络理论上可以拥有与 A 类或 B 类网络一样多的主机,并不意味着它实际上拥有那么多主机。考虑到在 1982 年,以太网是在同轴电缆上,限制在 500 米,在一个 LAN 上几乎不可能到达这么多主机。

从我可以收集到的阅读旧的 RFC/IEN

早期的互联网通常建立在现有的大型(ish)规模网络之上,而不是直接建立在以太网等技术之上。在互联网地址和这些现有网络的内部地址之间定义了静态映射。从IEN 91中可以看出,其中一些网络有一些分层寻址的概念,甚至使用了“子网”一词。

IP over Ethernet 于 1984 年由RFC 894标准化,似乎不久之后人们确实意识到了您所描述的问题。

1985 年RFC 950出现,引入了 IP 网络子网划分的标准化程序。这引入了我们现在所知的“子网掩码”(尽管它没有使用该术语),这是一个用户指定的位掩码,用于将“子网地址”与“主机地址”分开。

后来出现了无类域间路由和可变长度子网掩码的概念。将这些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消除了“网络”和“子网”之间的区别。

在 CIDR 之前的那些日子里,许多设备已经具有可配置的网络掩码,通常被描述为“子网”,并且许多网络只是将分类掩码视为未使用的默认值。

以太网仍在争夺霸权地位,许多人认为冲突和每个数据包中断的问题是该技术的缺点。其他人则表示它们并不重要,或者会被后来的硬件所取代,并且网络对无处不在的兼容网络硬件成本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一篇伟大的当代论文是“以太网的测量容量:神话与现实”,博格斯博士、JC Mogul、CA Kent。ACM SIGCOMM 计算机通信评论,第 18 卷第 4 期,1988 年 8 月,第 222-234 页。你会很容易地在网上找到它。(1995年“25周年”版亦重印。)

它将以太网网络的大小描述为“数十到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