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在学士论文中使用的一些结构方程模型中,用于预测第三个潜在变量的两个潜在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现在我知道有几种方法可以量化可观察变量的多重共线性,但是外生潜在变量呢?我可以简单地使用与回归分析中的可观察变量相同的指数(例如 VIF)吗?对于潜在变量之间的共线性何时成为问题,是否有任何指导方针?
我非常感谢您的建议!
在我在学士论文中使用的一些结构方程模型中,用于预测第三个潜在变量的两个潜在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现在我知道有几种方法可以量化可观察变量的多重共线性,但是外生潜在变量呢?我可以简单地使用与回归分析中的可观察变量相同的指数(例如 VIF)吗?对于潜在变量之间的共线性何时成为问题,是否有任何指导方针?
我非常感谢您的建议!
经验法则可能会说,只有当两个变量相关性高于 0.9 或更高时,多重共线性才是问题。如果您的两个潜在变量相关性如此之大,甚至在 0.7 / .8 的范围内,那么在预测第三个变量之前您就会遇到问题:您的测量模型似乎没有很好地定义。例如,也许将两个潜在的模型只建模为一个会更好?我会更关心测量模型而不是多重共线性。
潜在变量模型仅用于尝试比简单地聚合项目更可靠地估计基础结构。因此,在模型的结构部分(即回归)中,应用与标准回归中相同的问题。
除了在极端情况下(例如,大于 1 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没有明确的截止值。但是可以将截止值解释为标准回归。例如,有些人认为 >5 或 >10 的 VIF 是有问题的,但如果您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对 DV 上一个变量的影响感兴趣,那么这些数字将非常宽松(https://doi.org /10.1081/QEN-120001878)。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管在标准回归中计算 VIF 很容易,并且许多包/程序会自动执行此操作,但在潜变量模型中并不容易。变量 VIF 的计算需要对回归中的所有其他预测变量进行回归,这在潜变量模型中意味着这必须在潜变量模型中完成。由于这种复杂性,这不容易自动化(据我所知还没有完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请注意,多重共线性实际上更可能是潜在变量模型中的问题,而不是仅将项目添加在一起时,因为您大大减少了估计中包含的误差,从而增加了相关构造之间的相关性。
如果您检测到有问题的多重共线性,该怎么办会因具体情况而异。在大多数情况下,更改测量模型可能是可取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课程可能没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您可能会被建议删除一个或多个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