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来自心理科学 22(11), p.1363:
- 如果分析包含协变量,作者必须报告不包含协变量的分析统计结果。 报告无协变量的结果使发现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协变量的存在变得透明,对作者施加适当的压力以证明使用协变量的合理性,并鼓励审稿人考虑是否有必要将其包括在内。一些发现即使需要协变量来检测也可能具有说服力,但是应该对尽管随机分配但确实取决于协变量的结果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我不明白这一点。这是否意味着在发现协变量并排除该变量后重做统计数据(有什么意义?)?或者事先声明预期的协变量是什么?
这是来自心理科学 22(11), p.1363:
- 如果分析包含协变量,作者必须报告不包含协变量的分析统计结果。 报告无协变量的结果使发现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协变量的存在变得透明,对作者施加适当的压力以证明使用协变量的合理性,并鼓励审稿人考虑是否有必要将其包括在内。一些发现即使需要协变量来检测也可能具有说服力,但是应该对尽管随机分配但确实取决于协变量的结果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我不明白这一点。这是否意味着在发现协变量并排除该变量后重做统计数据(有什么意义?)?或者事先声明预期的协变量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这个要求是非常荒谬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有一个预先指定的、健全的统计分析计划。调整变量通常应预先指定为该计划的一部分,并明确调整原因。这使得协变量调整分析成为“黄金标准”,任何替代分析只会增加评论者的困惑和怀疑。
如果随机化的受试者太少而无法为未经调整的分析提供足够的功效,那么尽管进行了随机化,但仍依赖于协变量的结果非常普遍。更多细节可以在我的 BBR 协方差分析章节中找到 - 请参阅https://hbiostat.org/bbr/md/anco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