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要在 AI 中模拟情感决策?

人工智能 哲学 社会的 情商
2021-10-19 09:12:20

马里奥活着视频(及其后续视频,马里奥变得社交!)展示了一个人工智能单元,它能够在虚拟世界中模拟情绪决策,并可以进入“情绪状态”,如好奇、饥饿、快乐和恐惧. 虽然这看起来很酷且令人兴奋(尤其是对于视频游戏 AI),但我对这在现实世界场景中的用途感到困惑。

构建基于这些情绪状态的自主演员,而不是简单地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通过在规则中硬编码,或通过机器学习学习规则)有什么意义?

1个回答

人类对情绪规则的理解很差。可能这里的每张海报都经历过在情感上对另一个人的极大误读。此外,人们通常不会在情感上按照他们期望自己的行为行事,例如,我们都曾因别人的非理性担忧而感到沮丧,但我们都因持有自己的非理性担忧而感到内疚。这就是为什么硬编码的情感规则不起作用的症结所在——我们不了解哪些情感“规则”让某人感觉真实。

通过转向基于自治国家的参与者,我们摆脱了这个问题。演员的状态转换当然是定义规则(硬编码或学习),但通过从特定上下文中抽象演员的情绪状态(例如,特定动作触发触发响应的情绪状态转换,而不是对特定动作的直接响应) ,程序员阻止他们自己将自己的信念/情感/逻辑投射到演员身上。

此外,自治参与者更具可扩展性。考虑一个自主的演员,当经历“痛苦”时,该演员被硬编码为走向“不安”和“愤怒”的情绪状态。只需将新的世界动作与“痛苦”联系起来,就可以触发以前没有经历过该动作的自主演员的情绪反应。在硬编码的情感规则中工作时,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