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级) 统计相关知识
本试卷为历年(中级) 统计相关知识,题目包括:判断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中级) 统计相关知识
一、判断题 (共40题,每题2.5分,共计100分)
( T )
1、三部门经济循环中,如果储蓄大于投资,可能会导致失业问题恶化。
( T )
2、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储蓄率的提高。
( T )
3、奥肯定理说明了失业率和总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 F )
4、所谓供给量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供给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 T )
5、限制价格应低于市场价格,支持价格应高于市场价格。
( F )
6、政府向家庭部门征税和向企业部门征税属于“注入”。
( F )
7、自动稳定器可以抵消经济的不稳定。
( F )
8、当一国的经济中出现产出正缺口时,政府通常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T )
9、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 F )
10、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是一致的。
( F )
11、各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一般为:质量指标排在前,数量指标排在后;价值量指标排在前,实物量指标排在后。
( F )
12、统计报表可以摸清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力,特别是可以了解与掌握人力、财力、物资资源状况及其利用状况,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与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 F )
13、各组频数的计算不能重复,恰好重叠在组限上的变量值一般归入上限的一组,即遵循“上限不在内”原则。
( T )
14、平均差利用了全部数据计算,因此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 F )
15、当直线相关系数r=0时,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 F )
16、本年与上年相比,若物价上涨10%,则本年的1元只值上年的0.9元。
( F )
17、目前,我国银行业根据其工作特点一般都采用复式记账凭证。
( F )
18、账簿的作用是借助于账户来体现的,而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则把账户这一核算方法具体化。
( T )
19、一般情况下,市盈率越高,表明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
( F )
20、饼图、条形图、环形图等仅适用于定性数据。
( F )
21、总账根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登记,明细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
( T )
22、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资本的深化和资本的广化。
( F )
23、企业应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而不是经济实质作为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依据。
( F )
24、双重性质账户是兼有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两种性质的账户,其账户的期末余额只可能在借方。
( F )
25、企业应该统一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不允许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设置会计科目。
( F )
26、为了及时编制年度会计报表,企业可以在每年12月20日提前结账,从而达到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 T )
27、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 F )
28、资本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被称为加速数。
( F )
29、费用类账户结构类似资产类账户,期末一般为借方余额,表示期末尚未结转的费用。
( T )
30、学生考试成绩60分为及格,不足60分为不及格,这一计分规则体现了统计分组中“上组组限不在其内”的原则。
( T )
31、有些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仅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而且会使企业的资金总额保持不变。
( F )
32、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该指标越小,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就越强。
( F )
33、分类变量具有数值特征,可以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 F )
34、转移支付增加100元对总需求的影响,与政府支出增加100元相同。
( T )
35、原始凭证是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而记账凭证则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
( F )
36、进口是国民经济的注入因素,出口是漏出因素。
( T )
37、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的含义是不同的。
( T )
38、综合指数是一种加权指数。
( F )
39、无偏估计量也是有效估计量。
( F )
40、只要通货膨胀率低,不一定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只要通货膨胀率高,就一定是恶性的通货膨胀。
相关标签:
- (中级) 统计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