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新闻专业 (军队文职)

本试卷为历年新闻专业 (军队文职),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新闻专业 (军队文职)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B  )
1、“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 )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灵活的
(  D  )
2、,某热水工厂生产的玉环牌热水器发生了三起一氧化碳中毒的人身事故,面对这种状况应开展( )。
A、防御型公关活动
B、建设型公关活动
C、服务型公关活动
D、矫正型公关活动
(  C  )
3、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学派是由( )
A、欧洲学者创立的
B、亚洲学者创立的
C、美国学者创立的
D、非洲学者创立的
(  B  )
4、关于数字出版从业机构的要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从事内容数字化加工和转换的技术企业,必须获得电子书复制资质
B、对于从事技术开发和服务的企业,需要获取出版领域的相关资质
C、预置数字内容在终端内的终端设备制造商,需要获得电子书复制资质
D、未预置任何数字内容的终端设备制造商,不用获取出版领域的相关资质
(  C  )
5、从观念上人为地把产品市场加以区分的定位策略称( )
A、正向定位
B、逆向定位
C、是非定位
D、市场定位
(  A  )
6、( )指一个组织的产品、人员及其活动进入国际范围,对别国的公众产生影响,并需要了解和适应对象国的公众环境的时候,该组织所面对的不同国家、地区的公众对象。
A、国际公众
B、顾客公众
C、政府公众
D、媒介公众
(  D  )
7、世界上第一种用计算机编制、提供文摘全文的快报型电子期刊是( )。
A、《克洛德》
B、《化学文摘》
C、《化学题录》
D、《化学一生物学动态》
(  B  )
8、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B、媒介即信息
C、冷、热媒之分
D、全球一家
(  C  )
9、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的关于传播效果的观点是( )
A、“皮下注射论”
B、“培养理论”
C、“有限效果论”
D、“知识沟理论”
(  A  )
10、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这便是( )。
A、知觉的偏见
B、知觉的主动选择性
C、知觉的被动选择性
D、知觉的主观性
(  B  )
11、Internet不仅仅是一个国际性的计算机网络,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面向全世界、全社会的巨大的( )。
A、物质资源
B、信息资源
C、人力资源
D、知识资源
(  C  )
12、首次阐明人们的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
A、霍夫兰
B、纳普
C、布林
D、阿什
(  B  )
13、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商品卖出去,广告首先涉及的是( )
A、创意问题
B、市场问题
C、艺术问题
D、经营管理问题
(  A  )
14、( )是数字出版产品的典型属性。
A、互动性
B、开放性
C、多媒体性
D、可获得性
(  B  )
15、与受众的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 )
A、见贤思齐
B、见仁见智
C、爱屋及乌
D、择善而从
(  A  )
16、“一窝蜂”现象指的是( )
A、流行
B、流言
C、时髦
D、时狂
(  A  )
17、下列哪—项属于服务型公共关系( )。
A、送货上门
B、厂长信箱
C、热线电话
D、新闻报道
(  A  )
18、大众传播中最重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 )
A、新闻信息
B、商业信息
C、教育信息
D、娱乐信息
(  B  )
19、化学、化工和相关领域最权威、信息量最大的联机检索工具是( )。
A、《化学题录》
B、《化学文摘》
C、《科学引文索引》
D、《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A  )
20、世界上第一个在企业内部设立公关部的是( )。
A、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B、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C、日本本田公司
D、日本松下电器公司
(  B  )
21、发起组织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被推为会长的是( )。
A、郑超麟
B、蔡元培
C、瞿秋白
D、戈公振
(  B  )
22、近代新闻事业诞生于( )。
A、16世纪初
B、17世纪初
C、18世纪初
D、19世纪初
(  B  )
23、所谓“正面宣传”其内涵十分丰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宣传效应
B、宣传倾向
C、宣传方法
D、宣传内容
(  C  )
24、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专著《新闻学》的作者是( )。
A、邵飘萍
B、邵力子
C、徐宝璜
D、林白水
(  B  )
25、我国新闻伦理标准的制定和发布者是( )
A、全国人大
B、中共中央宣传部
C、公安部
D、中国记协
(  B  )
26、下面列举出了新闻批评的部分种类,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一般性批评报道
B、深度报道
C、典型报道
D、连续性批评报道
(  C  )
27、新中国第一座电视台是1958年9月建立并正式开播的( )
A、中央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北京电视台
D、天津电视台
(  A  )
28、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新闻改革是在( )年。
A、1942
B、1948
C、1950
D、1956
(  B  )
29、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纪念日是( )。
A、1931年11月7日
B、1940年12月30日
C、1945年9月5日
D、1949年10月1日
(  A  )
30、新闻的真实性体现为( )
A、记实性与选择性的兼有和统一
B、记实性
C、时新性与知新性的兼有和统一
D、选择性
(  C  )
31、“没有革命报纸,我们决不可能广泛地组织整个工人运动”,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  D  )
32、明确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是( )
A、周恩来
B、邓小平
C、刘少奇
D、毛泽东
(  D  )
33、最早提出精确新闻的报道手法和概念的是
A、徐宝璜
B、邵飘萍
C、普利策
D、菲利普迈耶
(  C  )
34、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哪一年开始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
A、1980
B、1982
C、1983
D、1985
(  A  )
35、在各种采访形式中,被记者使用得最普遍的是( )
A、直面采访
B、开座谈会
C、参加新闻发布会
D、现场观察
(  A  )
36、记者在调查研究时,总是着眼于新,抓住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这说明记者的调查研究具有( )
A、新闻性
B、时效性
C、政策性
D、广泛性
(  D  )
37、纪30年代在我国,曾经冒首生命危险,采写出《中国的西北角》的著名记者是( )
A、邹韬奋
B、戈公振
C、孟秋江
D、范长江
(  B  )
38、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D、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  C  )
39、提出新闻记者需有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四能的人是
A、王韬
B、梁启超
C、黄远生
D、徐宝璜
(  D  )
40、采访中提倡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是因为它可以( )
A、谈话有针对性
B、抓住主要矛盾
C、提高写作效率
D、了解的情况全面深入细致
(  B  )
41、专、副刊要有时代感意味着( )
A、要大力配合当前各部门工作进行宣传
B、要反映时代的主旋律
C、要每时每刻都积极宣传时代口号
D、要避免刊登“冷门”题材
(  D  )
42、电视访谈性专题,根据访问内容和对象,可分为人物访问和( )
A、跟踪报道
B、系列报道
C、专题新闻
D、专题访问
(  A  )
43、新闻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在一定的新闻观念和活动准则指导下,经过自觉选择的( )
A、报道
B、展开
C、挖掘
D、揭示
(  C  )
44、互联网的前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的军用网,被叫做( )。
A、军用网
B、军事网
C、阿帕网
D、因特网
(  B  )
45、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窗外景色》(又名《鸽子窝》)的拍摄者是( )
A、伊斯曼
B、尼埃普斯
C、达盖尔
D、塔尔博特
(  A  )
46、为了保证新闻画面的真实性,进行图片编辑时需要把握的根本界限是( )
A、绝不能够改动照片的内容从而导致读者对信息的误读
B、绝不能摆布和干涉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
C、绝不能进行剪裁照片或改变反差之类的操作
D、绝不能出现帕帕拉齐现象
(  A  )
47、用“日光摄影法”拍摄的世界第一张照片是( )
A、窗外景色
B、牵马的孩子
C、工作室一角
D、死亡的山谷
(  C  )
48、电视新闻“第一现场”的含义包含( )
A、第一时间
B、第一空间
C、第一时间和第一空间
D、新闻事实
(  D  )
49、要想在室内和户外都能拍出最为赏心悦目的效果,除了要将闪光灯放在主体斜前方45°、斜上方45°的位置外,对闪光灯与相机的距离要求是( )
A、5~20英寸
B、10~25英寸
C、18~34英寸
D、8~24英寸
(  C  )
50、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插图新闻的日报是( )
A、纽约太阳报
B、纽约时报
C、每日写真报
D、泰晤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