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路层概念中的一处遗漏?

网络工程 路由 转变 网络
2022-02-22 01:10:07

我看到一个课程讲座如下:

在此处输入图像描述

我很难理解“下一个节点回复的源地址”,下一个节点的回复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

这是一个措辞不佳(IMO)的描述,即接收者(可能)需要以某种方式回复发送者:要么回复消息,要么至少确认收到。至少,接收者需要区分几个接收到的消息的来源。

实际上,在有线以太网第 2 层上,没有连接的概念,也没有错误消息发送回发送者,因此没有预期的回复。

事实是以太网标准确实要求在帧中发送源 MAC 地址。

这允许两件重要的事情:

  • 接收设备可以在其 arp 表中缓存 mac 地址,避免不必要的 ARP 查找。这可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因为框架的内容很可能会收到回复。
  • 网桥(交换机)可以更新其 MAC 地址表,将发送主机的 MAC 地址与帧进入的端口相关联

例如,如果一个网络浏览器请求一个网页,这是将被封装在一个 IP 数据包中的 TCP 流量,该数据包又将被封装在多个以太网帧中。

帧本身不期望任何类型的响应,但 TCP 数据报确实期望得到一个可能通过相同路径返回的答案,并且当这个答案到来时,路由器将已经知道原始请求者的 Mac 地址.

正如@Effie 所指出的,某些第 2 层(无线)可能有回复的概念,但这将是具体的。

从数据链路层/L2 的角度来看,数据链路层中的一个帧需要[...] 一个源地址用于下一个节点的回复,这是无稽之谈。

数据链路层没有这样的概念许多 L2 协议中可能需要有效的源 (MAC) 地址,但它对它没有任何作用。

下一个上层——通常是网络层协议,或者可能是直接在 L2 上的应用层协议——可能会使用 L2 源地址。上层甚至可能需要该 L2 地址,但这不是数据链路层本身必须担心的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