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考虑 lme4 中的模型,其中我正在估计两个交叉因素的随机效应,与 Bates 2010 年草稿中的 Machines 示例非常相似(http://lme4.r-forge.r-project.org/lMMwR /lrgprt.pdf;第 4 章,第 4.1.2 节)。Bates 概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模拟交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我看到了它们之间的技术差异,但我并不完全相信我的实质性解释是正确的。第一个模型是:
fm11 <- lmer(score ~ Machine + (Machine|Worker), Machines, REML=FALSE)
对于每个工作人员,该模型为每台机器产生一个截距和一组随机效应:
ranef(fm11)
$Worker
(Intercept) MachineB MachineC
1 0.3188313 2.2294816 0.6119687
2 0.1784391 -0.9913178 -4.4293996
...
另一个模型是:
fm12 <- lmer(score ~ Machine + (1|Worker) + (1|Machine:Worker), Machines, REML=FALSE)
产生:
ranef(fm12)
$`Machine:Worker`
(Intercept)
A:1 -0.7468217
A:2 1.5456840
A:3 1.7697364
...
以及每个工人的拦截。
说在第一个模型中,随机效应是机器的函数是否正确(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为每台机器提供不同的随机效应方差参数,并且某些机器的随机效应的方差可能比其他机器更大) ,在第二个模型中,随机效应是 Machine 和 Worker 的特殊组合的函数(也就是说,对于 Machine 和 Worker 的不同组合,随机效应存在可变性,但该可变性不会作为 Machine 的函数而变化; 一个通用的随机效应方差参数涵盖了所有内容)?
我想我想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模型 1 比模型 2 更适合,那么不同机器的随机效应方差量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指定我们正在谈论的机器以便正确建模效果),而如果模型 2 与模型 1 一样拟合,则随机效应方差不会因机器而显着变化(在为不同机器建模单独的随机效应方差参数时没有额外的解释值)。这似乎是一个站得住脚的解释,还是我对这些额外参数的存在读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