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基百科有这样一段话:
由于脉冲的运行时间永远不会超过时隙时间(帧在网络中传输的最大理论时间),因此在发生冲突后重新传输之前,NIC 会等待最短时隙时间,以允许当时启动的任何脉冲该等待NIC被请求发送,到达所有其他节点。通过允许脉冲到达等待的 NIC,会发生本地冲突(即仍在发送时),而不是发生延迟冲突(在发送可能结束或未结束之后)。通过使冲突发生在 NIC(本地)而不是在线上(后期),CSMA/CD 实现可以通过稍后重新传输来恢复这种情况。
什么是等待NIC指什么?是前一句中提到的网卡还是另外一个参与碰撞的网卡?
NIC 是由上层 OSI 层(换句话说,由它所连接的节点)“请求发送”的?
为什么指数退避算法使用时隙的倍数?
我知道计算时隙时间是为了当宣布冲突的信号(干扰信号)到达节点时,节点仍在传输。但这与节点在发生碰撞后应该等待多长时间有什么关系?
维基百科的另一篇文章指出:
最大阻塞时间计算如下: 以太网安装的最大允许直径限制为 232 位。这使得往返时间为 464 位。由于以太网中的时隙时间为 512 位,时隙时间和往返时间之间的差为 48 位(6 字节),这是最大的“阻塞时间”。
为什么要有最大干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