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本试卷为(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目包括:主观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主观题 (共10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材料: 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问题: (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10分) (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0分)
2、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住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 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 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请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对此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3、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小摄影师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基打开纸团,上面写着: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简答题] 试分析本文的文章大意与写作特点。 [问题2][简答题] 如指导中学段学生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 [问题3][简答题]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新授课的教学。
4、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1][简答题] 简述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问题2][简答题] 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问题3][简答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5、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1][简答题] 简要分析歌曲的恩典。 [问题2][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问题3][简答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歌曲的学习,设计“音的高低知识点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乘法”练习课上,吴老师用投影仪出示了一道开放性练习题:“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票价分别是:成人每人10元、学生每人5元、团体(10人以上)每人6元,怎样买最合算?”很快,很多同学给出了答案:老师和学生分开来买,一共花费280元。小宁提出了另一种方案:“把老师、学生凑成10人,买团体票,剩下的买学生票,一共花费275元,比280元少了5元钱。”吴老师笑着点点头,同学们有的点头赞成,有的似茅塞顿开。小思却说:“不就少了5元钱么!”吴老师示意她发表自己的意见。她一下站起来,满不在乎地说:“老师,都出去玩了,谁还在乎这5元钱啊!”小欣也附和说:“就是,5元钱算什么!” [问题1][简答题] 如果你是吴老师,会如何应对这一状况?(10分) [问题2][简答题]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10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 问题: 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对上述案例的看法。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作文课上,李老师说:“作文素材像大海中的浪花,多得数不清。同学们要从生活中捕捉各种作文素材……”李老师正说着,忽然一位同学说:“不对,作文素材不像浪花,是各种各样的小鱼,在生活的海洋里捕捉更多有价值的‘小鱼’。”听到这么一句话,李老师很生气,想要斥责他上课乱说话,后来李老师使自己冷静下来,平静地说:“这样的想法和比喻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想法?”后来,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比李老师原来的比喻要好很多。 [问题1][简答题] 请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10分) [问题2][简答题] 谈谈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0分)
9、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2)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人环节并说明理由。
10、育才小学的李老师在教“笔”这个生字时,她拿起一支毛笔问学生笔杆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竹子做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个“竹”字),又问笔头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毛做的(她又写个“毛”字),然后告诉学生:“竹头下面加个毛字,合起来就是‘笔’字。” 问题:(1)李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了哪个教学原则?为什么? (2)结合本材料谈谈该原则的贯彻要求。
相关标签: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