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 (军队文职)

本试卷为新闻专业 (军队文职),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新闻专业 (军队文职)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D  )
1、早期的联机情报检索系统首先出现于( )。
A、学术出版
B、情报出版
C、经济出版
D、科技出版
(  C  )
2、双向不平衡模式认为,当组织与公众发生冲突时,解决的办法是要求( )
A、组织改变公关行为
B、媒介改变行为方式
C、公众改变行为
D、组织与公众共同改变行为
(  B  )
3、在新闻稿的写作中,导语是整篇新闻的( ),是抓住读者注意力的精华所在。
A、实质
B、灵魂
C、核心
D、基础
(  A  )
4、在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素是( )
A、标志
B、标准字
C、标准色
D、企业造型
(  C  )
5、( )的用人原则,是面向社会,根据人的能力广选人才的一种用人原则。
A、因人施任、任人唯贤
B、取人之长、忍人之短
C、广选博择、正视能力
D、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  B  )
6、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 )和意图的倾向。
A、热爱的倾向
B、情感的倾向
C、支持的倾向
D、偏离的倾向
(  B  )
7、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或网络中并通过数字媒体进行发行和阅读使用的一种连续型数字出版产品是( )。
A、电子书
B、数字期刊
C、数字报纸
D、网络广告
(  A  )
8、博客、微博等数字出版产品属于( )。
A、文本型数字出版产品
B、图形图像型数字出版产品
C、动画型数字出版产品
D、多媒体型数字出版产品
(  B  )
9、( )是出版产品的最基本要求。
A、内容积极向上
B、导向正确
C、形式亲和
D、质量优良
(  B  )
10、“两级传播论”认为:信息的传递是按照( )的模式进行的。
A、“意见领袖——媒介——受众”
B、“媒介——意见领袖——受众”
C、“意见领袖———受众——媒介”
D、“受众——媒介——意见领袖”
(  A  )
11、为了加强形象宣传的视觉冲击力,企业可以实施( ),以加强企业整体形象的个性和统一性。
A、CI战略
B、发展战略
C、人才战略
D、CS战略
(  A  )
12、( )是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机构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它通过公众的态度得以表现。
A、组织形象
B、组织信誉
C、公众态度
D、企业美誉
(  C  )
13、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公众传播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二是完善公共行政服务,树立政府良好( )。
A、姿态
B、职能
C、形象
D、沟通
(  D  )
14、( )是以提高组织知名度,树立组织整体形象为目标的公关广告。
A、电视广告
B、商品广告
C、广播广告
D、形象广告
(  D  )
15、电视和广播媒介的共同弱点是( )
A、感染力较差
B、功能单一
C、传播效果较弱
D、传播效果稍纵即逝
(  A  )
16、最常用的广告分类方法是( )。
A、按照广告媒介分类
B、按照广告信息分类
C、按照广告受众分类
D、按照区域分类
(  C  )
17、被誉为美国公共关系教育之父的斯科特·卡特利普,1952年出版了一本权威性著作( )。
A、《共同原则宣言》
B、《公共关系导论》
C、《有效公共关系》
D、《公众舆论之凝结》
(  A  )
18、广告最重要的功能是( )
A、促进销售
B、引导消费
C、激励竞争
D、传播信息
(  C  )
19、范长江采写的西北通讯刊于( )
A、《申报》
B、《文汇报》
C、《大公报》
D、《解放日报》
(  A  )
20、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无产阶级党报是( )
A、《新莱茵报》
B、《莱茵报》
C、《真理报》
D、《火星报》
(  A  )
21、延安时期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的是( )。
A、陆定一
B、邓拓
C、胡乔木
D、范长江
(  C  )
22、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在每天使用( )种语言进行广播。
A、17
B、38
C、43
D、63
(  B  )
23、解放区最先开展反“客里空”运动的报纸是( )
A、《解放日报》
B、《晋绥日报》
C、《新华日报》
D、《政治周报》
(  A  )
24、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把新闻看作是( )
A、阶级斗争的工具
B、意识形态
C、舆论工具
D、商品
(  B  )
25、新闻事业的社会性质决定于( )
A、生产力水平
B、社会经济形态
C、技术进步程度
D、文化繁荣程度
(  A  )
26、在我国,“有偿新闻”的含义,指的是( )。
A、谁出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B、新闻机构向作者付的稿酬
C、记者向采访对象、消息来源支付的材料费
D、报社向通讯社付的新闻稿费
(  B  )
2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是( )
A、中国新闻学会
B、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C、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
D、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
(  B  )
28、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的( )
A、文化教育
B、信息交往
C、政治宣传
D、商品交换
(  A  )
29、新闻报道要服从真理,其前提是( )
A、尊重事实
B、尊重领导
C、尊重群众
D、尊重知识
(  C  )
30、《德国新闻事业史》的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的业务研究,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客观规律,其作者是( )
A、约翰·弥尔顿
B、李普曼
C、普尔兹
D、约斯特
(  B  )
31、没有光进入摄像机镜头时,红、绿、蓝三路的输出电平称( )
A、红色电平
B、黑色电平
C、绿色电平
D、蓝色电平
(  B  )
32、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之一在于实现了传播方式的转变,即由( )
A、“面-点”
B、“点-面”
C、“线性-双向”
D、“双向-线性”
(  C  )
33、意大利城市威尼斯于16世纪出现了商业化报纸,历史上称为( )
A、邸报
B、商业新闻
C、手抄新闻
D、威尼斯新闻
(  B  )
34、在日常采访中,“你配偶还好吗?”这句话较适合的提问对象是( )
A、一位90岁的农村老奶奶;
B、一位50岁的图书管理员;
C、一位40岁的行政干部
D、一位25岁的在读研究生。
(  C  )
35、新闻记者采访中最基本与最常用的观察是( )
A、同步观察
B、事前观察
C、现场观察
D、闯入性观察
(  B  )
36、《萍踪寄语》的作者是( )
A、王韬
B、邹韬奋
C、范长江
D、徐宝璜
(  A  )
37、“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于
A、1931年
B、1934年
C、1935年
D、1936年
(  B  )
38、逆向思维是一种( )
A、求同思维
B、求异思维
C、超前思维
D、纵向思维
(  B  )
39、采访中的抓问题就是( )
A、采访反面问题
B、针对现实提出或解答问题
C、写批评性报道
D、要把采访的情况集中到一个问题上
(  C  )
40、特派记者在中国新闻史上一度称( )
A、访事
B、访员
C、特派员
D、探员
(  C  )
41、稿件内容很重要,涉及方面较多,篇幅也长,又不便全文刊载,对此可进行( )
A、综合
B、改写
C、分篇
D、校正
(  C  )
42、下列不属于新闻提要的表现功能的是( )
A、提示功能
B、强调功能
C、娱乐功能
D、平衡功能
(  A  )
43、一般而言,一个好的新闻专题必备要素有( )
A、时间线
B、栏目多
C、标题制作
D、跟进维护
(  A  )
44、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开办的由爱德华·默罗主持的新闻类公共事务专栏节目是( )
A、《现在请看》
B、《60分钟》
C、《简明新闻》
D、《现在请听》
(  C  )
45、快速、简要、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电视新闻属于( )
A、连续报道类
B、深度报道类
C、消息类
D、评论类
(  A  )
46、平面媒体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是( )
A、图片新闻
B、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
C、专题性新闻摄影报道
D、插图照片
(  B  )
47、无论是室外自然光还是室内人工光,拍摄人物肖像最常用的光线位置是从左右多少度进行拍摄( )
A、30
B、45
C、60
D、90
(  A  )
48、消息类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是( )
A、迅速和简单
B、重大和深度
C、有强烈代表性
D、符合上级要求
(  D  )
49、公共关系活动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
A、了解民意,监测舆论
B、对外传播,创造气氛
C、树立企业或组织形象
D、双向沟通,内外结合
(  B  )
50、公共关系决策性职能的首项主要内容是:( )。
A、发现问题,加强管理
B、咨询建议,决策参谋
C、防患未然,危机处理
D、创造效益,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