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编辑我的问题,因为它不够详细。我做了一个(不成功的)捷径。对不起,这是整个故事。
在我的实验中,我测试了受试者对某些(模拟)情况的反应。受试者阅读场景,然后专家评估受试者的行为。评价范围从1到5。有10个不同的模拟,每个科目都参加;因此,从每个主题我有 10 个数据点。我的实验进行了 30 天。每天使用相同的 10 次模拟。换句话说,在每一天,主题和模拟都是完全交叉的。每天的模拟都是不同的。
有 3 类模拟(A、B 和 C)。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些类别彼此不同。A类通过3次模拟(a1、a2、a3)进行测试;B乘3(b1,b2,b3);C乘4(c1,c2,c3,c4)。第 1 天的 a1:c4 与第 2 天的 a1:c4 不同,依此类推。重要的是,参与者只参加了一次实验,不允许再次参加。也就是说,如果参与者参加,比如说第 1 天,他将参加第 1 天的 10 次模拟。但他再也不能参加了。
这三个类别是我唯一感兴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它们应该被视为固定效应。每个类别都通过一些模拟进行测试/表示。然而,对于每个类别,都有无限可能的模拟,我只是抽样了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模拟是随机的。
我在这里感兴趣的唯一问题是关于学科性别对成绩的影响。我想控制所有其他参数。我的问题是如何解释模拟和类别。我想将我的结果外推到参与者和代表该类别的模拟之外。然而,性别也有可能与类别或模拟相互作用。
所以这是一个“基本”模型:
lmer(grade ~ gender + (1|subject) + (1|simulation:day), data = My_data)
然而,该模型并未考虑性别对模拟产生不同影响的可能性。所以这是另一个尝试。
lmer(grade ~ gender + (1|subject) + (1 + gender|simulation:day), data =
My_data)
我在这里卡住了。类别如何发挥作用?我需要输入它作为固定效果吗?如果是,那么模拟呢?以下内容有意义吗?
lmer(grade ~ gender*category + (1 + category|subject) + (1 +
gender|simulation:day), data = My_data)
还是放弃模拟,将类别视为随机更好?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给定的一天,同一类别将针对每个主题出现多次(例如,A 将出现 3 次)。这不是问题吗?如下:
lmer(grade ~ gender + (1 + subject) + (1 + gender|category),
data =My_data)
最后一点:我有很多数据(数千名参与者),所以收敛应该不是问题。
非常感谢您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