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位同事正在尝试分析两种测量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由于我是一名工程师,其统计背景主要针对信噪比和误码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随机过程的其他分析,因此我需要一些额外的解释,我提前道歉。
对于方法比较,创建一个 Bland-Altman 图是很自然的(我们已经这样做了)。然而,我们的数据有一些 Bland-Altman 风格分析没有考虑到的额外特征。此外,我们试图将我们的结果与早期的研究进行比较,该研究发表了混合效应分析产生的相关系数,不幸的是,该出版物没有说明他们是报告皮尔逊相关系数还是类内相关(也许还有其他也?)。
我们的数据集的特点是:
- 多个测试对象
- 每个测试对象的多个观察瞬间,按顺序排列并在时间上等间隔
- 受试者随时间变化,但接受治疗,因此时间依赖性变化不是单调的
- 在每个观察瞬间,使用每种方法进行一次测量
我们大学的一位统计学家警告我们,简单的配对分析是不合适的,因为存在特定于主题的效应,并指出我们进行混合效应分析,但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我读了几篇关于混合效应分析的文章,但如果有道理的话,大多数都是组比较,而不是一组比较。我在类内相关性上找到的信息表明它可以互换地处理类内的测量值,这在这里似乎很可疑。
本文使用混合效应分析进行方法比较,但使用重复测量而不是一系列时间分离的测量。它也不包括分组数据的相关系数。
到目前为止,这是我使用 R 所做的:
加载数据
data <- read.table(filename, header=TRUE, sep=",");
将变量转换为案例,添加因素(为遭遇创建一个因素是否正确,因为每个测试对象的时间指标都是独立的?):
library("reshape")
mdata <- within(melt(data, variable_name="method", id=c("subject", "time")), {
subject <- factor(subject)
time <- factor(interaction(subject, time))
method <- factor(method)
})
运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由于良好的周期性测量,我为随机主题/时间协方差矩阵选择了自相关结构。
library(nlme)
lm2 <- lme(value ~ method, random = list( ~1|subject, ~1|time ), corr = corAR1(), data = mdata)
我想知道我是否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配了正确的因素。另外,根据我的研究,我猜应该对方法*主题有随机影响,但它不应该具有 AR(1) 结构,而且我不知道如何为不同的随机效应赋予不同的结构。
最后,我确实计算了一个相关系数,使用类内相关性和遇到作为类来获得正确配对的测量值。但我不认为这是使用主题分组,而且正如我之前所说,我不觉得互换对待班级成员是正确的。
library(psychometric)
r2 <- ICC1.lme(value, time, mdata)
你将做点什么不同的?似乎该lmer函数更容易描述随机效应嵌套组,但我没有找到控制相关结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