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维基百科...
当旁观者通过认为它不是真正的智能来贬低人工智能程序的行为时,就会出现人工智能效应。
Pamela McCorduck 写道:“这是人工智能领域历史的一部分,每次有人想出如何让计算机做某事——下好跳棋,解决简单但相对非正式的问题——都会有批评者齐声说,'这不是在思考。”[1] 人工智能研究员 Rodney Brooks 抱怨说,“每次我们找出其中的一部分,它就不再是神奇的;我们说,‘哦,这只是一个计算。’”[2]
然后,维基百科页面提出了几个不同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旁观者可能会“打折”人工智能程序。然而,这些原因似乎意味着人类在“贬低”人工智能程序的行为方面犯了一个错误……而且这些人工智能程序实际上可能是智能的。我想提出一个替代论点,即人类犯了错误,但不是在“打折”人工智能程序的行为。
考虑以下情况。我想建造一台可以做 X 的机器(其中 X 是一些特征,比如智能)。我能够直观地评估机器是否具有 X 标准。但是我对 X 实际上是什么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我所能做的就是确定某物是否有X。
但是,我认为拥有 X 的人可以做 Y。因此,如果我制造了一台可以做 Y 的机器,那么我肯定制造了一台拥有 X 的机器。
在制造出可以做 Y 的机器后,我检查它是否有 X。但它没有。所以我的机器缺少 X。虽然可以做 Y 的机器很酷,但我真正想要的是有 X 的机器。我回到绘图板上,想出一个新的想法来达到 X。
在白板上写了几个小时后,我意识到有 X 的人可以做 Z。当然!我试着造一台能做 Z 的新机器,是的,如果它能做 Z,那么它一定有 X。
在构建可以执行 Z 的机器之后,我检查它是否有 X。它没有。于是我回到绘图板,循环重复,重复......
本质上,人类正试图通过代理测量来确定实体是否具有智能,但这些代理测量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可能在实际上没有智能的情况下满足这些代理测量)。在我们知道如何定义智能并设计出能够准确测量智能的测试之前,我们不太可能制造出具有智能的机器。所以人工智能效应的发生是因为人类不知道如何定义“智能”,而不是因为人们认为程序不“智能”。
这个论点是有效的还是正确的?如果没有,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