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一个一般原则问题,尽管我特别考虑的是声音,它通常以 44.1 kHz 的速率进行采样,部分原因是普通人可以听到的最大频率在 20 kHz 左右达到顶峰。
鉴于采样定理表明采样频率必须大于希望重现的最大频率的两倍,这意味着如果您尝试重现音频,则需要至少 40 kHz 的采样率。但是,不是定理只建立了精确再现成为可能的下限,而不是保证精确再现的采样率吗?
作为说明,这里有一些示例显示了一个正弦波,其采样频率是其频率的两倍(在每个示例中,源数据和采样之间的间隔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第一个采样的时间)间隔):
在“同相”示例中,您的样本恰好在波处于峰值/波谷时发生,并且您获得了可以再现源波(或类似的东西)的准确捕获。我认为这代表了理想情况,在实践中很少发生。
然而,在“异相”示例中,不幸的是,样本恰好在源数据跨越“0”幅度的同时发生。这导致捕获[0,0,0,0]
,我认为它只能以沉默的形式再现。如果是这样,那根本不准确。我认为这代表了最坏的情况,并且在实践中也很少发生。
在“中期”示例中,样本出现在源数据的波峰和波谷之间。这将捕获正弦波模式 ( [1,-1,1,-1]
),但幅度为源信号的一半。对于正确复制源,这似乎不够准确。我假设这种情况的一些变体(采样率与源既不完全同相也不完全异相)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实际情况。
因此,如果您以两倍的目标再现频率进行采样,大多数情况下您记录的数据将具有错误的幅度。它有时可能是准确的,但也可能偶尔会完全错过信号。
它是否正确?如果是这样,一个人需要使用什么采样率来保证准确再现而不仅仅是可能的?
如果只能通过对“准确再现”的定义施加一些限制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假设在实际存在信号的地方捕获静音的机会必须为零,并且记录的幅度必须始终准确到 5% 以内实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