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哲学 (军队文职)复习题

本试卷为历年哲学 (军队文职)复习题,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

哲学 (军队文职)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共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  D  )
1、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  D  )
2、以下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的是( )。
A、绝对时间
B、绝对空间
C、一维空间
D、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  D  )
3、“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主要矛盾是关键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D、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B  )
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  A  )
5、“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  C  )
6、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渎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所言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B、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有普遍性
C、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D、任何事物都有现象与本质之分
(  B  )
7、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平均分配
D、定量分配
(  B  )
8、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社会关系
B、经济关系
C、交往关系
D、竞争关系
(  A  )
9、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 )
A、真理是有价值的
B、有用即真理
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万能的
(  B  )
10、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 )。
A、生存资料的价值
B、生产资料的价值
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D、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  B  )
11、垄断利润的水平一般会
A、低于平均利润
B、高于平均利润
C、等于平均利润
D、等于成本价格
(  D  )
12、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否认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否认少数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C  )
13、“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
A、先验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经验论的观点
(  B  )
14、《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  D  )
15、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感性知识先于理智知识
B、认识的目的是普遍必然的知识
C、理智具有抽象能力
D、理智是一种具体的实体
(  B  )
16、不属于洛色林的极端唯名论的是( )。
A、共相只是名称
B、共相有意义
C、整体与部分
D、批判宗教
(  A  )
17、梅叶的哪本书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
A、《遗书》
B、《形而上学论》
C、《论法的精神》
D、《忏悔录》
(  A  )
18、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理想的政府是( )。
A、中产阶级执政
B、穷人阶级执政
C、富人阶级执政
D、寡头政治
(  A  )
19、( )帮助人在科学活动中克服感官的局限。
A、科学仪器
B、科学理论
C、科学实验
D、科学模型
(  B  )
20、从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到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自然的人发展为( )的人。
A、自在
B、自为
C、自由
D、社会

二、判断题 (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   F  )
1、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思想政治教育。 
(   F  )
2、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人口剧增造成的。 
(   F  )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且还存在假象,所以现象不重要,不应相信它。 
(   F  )
4、“物生有两”、“万物莫不有对”体现了矛盾具有主次之分的道理。 
(   F  )
5、人民群众是由个人组成的,因此社会上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   F  )
6、费尔巴哈主张一切利己主义都是合理的。 
(   F  )
7、静止就是指事物绝对不动。 
(   F  )
8、国家是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   F  )
9、谢林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绝对精神”。 
(   T  )
10、洛克是最早提出“分权学说”的哲学家。 

三、简答题 (共4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