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极晶体管中,发射极的掺杂比基极高得多。当您向基极-发射极二极管施加正向偏置时,电流将流动,并且由于发射极中的掺杂程度较高,从发射极流入基极的电子比从基极流入发射极的空穴多得多。
半导体中的电流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机制流动:存在“漂移”电流,其中电场将电子沿特定方向加速。这是我们都习惯的简单的电流流动方式。还有“扩散”电流,电子从电子浓度较高的区域移动到浓度较低的区域,就像水浸入海绵中一样。然而,那些扩散的电子不能永远四处移动,因为它们会在某个时候撞到一个洞并重新组合。这意味着半导体中的扩散(自由)电子具有半衰期和所谓的扩散长度,即它们在与空穴复合之前行进的平均距离。
扩散是二极管结产生耗尽区的机制。
现在,如果基极-发射极二极管正向偏置,则基极-发射极二极管的耗尽区会变小,电子开始从该结扩散到基极。然而,由于晶体管的构建使得这些电子的扩散长度比基极长,因此许多电子实际上能够直接通过基极扩散而无需重新组合并从集电极出来,有效地“隧穿”通过不与那里的孔相互作用来穿过底座。(重组是一个随机过程,不会立即发生,这就是扩散首先存在的原因。)
所以最后,一些电子通过随机运动最终进入收集器。既然它们在那里,电子只有在克服基极-集电极二极管的正向偏置电压时才能返回基极,导致它们“堆积”在集电极中,降低那里的电压,直到它们能够克服集电极结和回流。(实际上,这个过程当然是一种平衡。)
使用施加在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上的电压,您只会在半导体中产生电场,导致电子向耗尽区漂移,从而改变晶体中电子的浓度,从而导致扩散电流流过根据。虽然单个电子受到晶体管端子电压产生的电场的影响,但它们本身没有电压,只有能级。在通常处于相同电压的晶体部分内,电子可以(并且将)具有不同的能量。事实上,没有两个电子可以具有相同的能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晶体管可以反向工作,但电流增益要小得多:电子更难扩散到高掺杂发射极区域而不是轻掺杂集电极,因为那里的电子浓度已经相当高。与非反向晶体管相比,这使得这条路径对电子更不利,因此更多的电子直接从基极流出,增益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