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本试卷为2022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A  )
1、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所做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望月写天(写景)
想象:明月——宫阙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片:怀人问月(抒情)
抒情:月圆——人圆
议论升华?富有哲理?圆月衬托离情
上述板书设计属于( )
A、语言锤炼式板书
B、结构提纲式板书
C、说明程序式板书
D、综合式板书
(  D  )
2、在公开课上讲《荷塘月色》时,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不属于教师精心安排的是
A、教师在讲完课后,黑板上的板书上有“天头”,下有“地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B、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试试展现月下的荷塘景色图,以更好地体课文语境
C、教师领读课文时,站在讲台“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向学生朗读
D、学生在教师教授后,因为被朱自清的美文吸引,产生想一睹朱自清其他美文的想法
(  A  )
3、某新任教师针对如何恰当的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这个问题,请教了若干教师,以下是这几为教师的建议,其中针对教学评价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讲语言的准确性
B、教师在听完学生发言后要马上做出判定,不必由学生来做出评价
C、评价应以表扬、激励为主,比如“你真好”“很好”“真不错”
D、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但我们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  A  )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通过对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积累-整合
B、感受-奖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  D  )
5、导读鲁迅的《社戏》时,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选自该小说集的课文,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药》
D、《藤野先生》
(  D  )
6、教师为学生梳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称谓,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是( )。
A、李金发
B、冯乃超
C、徐志摩
D、戴望舒
(  A  )
7、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 )等。
A、舒婷的《致橡树》
B、铁凝的《哦,香雪》
C、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D、萧红的《生死场》
(  C  )
8、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用法,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  A  )
9、王国维在论述做学问、成大事的三个境界时,曾摘编宋代三位词人的名句,辑录成如下一段名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位作家是( )
A、晏殊柳永辛弃疾
B、晏殊秦观陈亮
C、晏几道贺铸柳永
D、晏几道周邦彦辛弃疾
(  A  )
1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名句出自( )
A、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B、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D、张养浩《端正好·上高监司》
(  D  )
11、教师在讲解《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一句中“帖”通“贴”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通假字,举出以下例子。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B  )
12、在初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尚任《桃花扇》
B、白朴《长生殿》
C、蒲松龄《聊斋志异》
D、吴敬梓《儒林外史》
(  B  )
13、王老师在讲解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让同学们列举和作者同国别的作家的作品,下列举例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丁——《神曲》
B、司汤达——《红与黑》
C、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D、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  C  )
14、王老师在讲到《神曲》相关问题时提到,《神曲》分为三部,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神曲》的一部分?( )。
A、炼狱
B、地狱
C、火狱
D、天堂
(  B  )
15、教师组织学生宣读狄更斯的作品,并对其作品内容进行归类,狄更斯的作品中唯一一部正面反映劳资矛盾的是( )。
A、《远大前程》
B、《艰难时世》
C、《荒凉山庄》
D、《匹克威克外传》
(  D  )
16、以下是某位教师对语文教材的作用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内容最重要的承载载体
B、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材料
C、学生课外拓宽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
D、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
(  C  )
17、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随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
(  A  )
1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对这一理念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B、必须按照学校要求,设计和实施课程
C、语文课程不必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可以让学生多读书,多阅读
D、从学生需求的共性出发,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多样性性
(  A  )
19、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拳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两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再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的教学拓展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  B  )
20、以下对上课导入方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这堂课主要学习文言通假字的知识,运用了“明确目标”的方法
B、请同学们上课前,先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运用了“激活生活经验”的方法
C、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录像,运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
D、在上课前,我们先将上一节课的内容,简单复习一下,运用了“复习旧知”的方法
(  C  )
21、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中对教学评价的应用不准确的是( )。
A、只有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B、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等进行的评价
C、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对学生运用形成性评价就可以了
D、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学期末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
(  D  )
22、教师对教学评价的类型进行了汇总,下面几种评价中,不属于从评价结果的体现来看的是( )。
A、分数评价
B、等级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定量评价
(  A  )
23、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对教学评价描述不正确的( )。
A、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事前评价”
B、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参照的标准是课时教学目标
C、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更强调及时反馈
D、以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为目的的评价是诊断性评价
(  B  )
24、在本课教学实施之后,教师认为在情景导入时用漫画展示杨志故事和智取生辰纲的故事结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教师进行了以下哪方面的反思( )
A、教学效率
B、教学资源
C、教学目标
D、教学环境
(  A  )
25、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做了一份试卷,检测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是下列哪种评价方式?( )。
A、诊断性评价
B、分数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  C  )
26、学习关汉卿《窦娥冤》,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戏剧作品,以深入理解“神异色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王实甫《西厢记》
B、席勒《阴谋与爱情》
C、汤显祖《牡丹亭》
D、易卜生《玩偶之家》
(  B  )
27、学生作文中“通感”修辞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的正确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合适的是( )。
A、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边城》)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C、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  A  )
28、某选修教材设置了“应用文阅读”专题,该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属于哪个系列?( )
A、语言文字应用
B、文化论著研读
C、诗歌与散文
D、小说与戏剧
(  C  )
29、阅读某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对上述研究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要与书籍类型逐一对应
B、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任意组合多部经典作品
C、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
D、整本书阅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
(  B  )
3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讨论和辩论是多向互动交流,辩驳是单向信息传递
B、从讨论到辩论,体现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过程
C、讨论和辩论强调交际过程的合作,辩驳突出体现学生的自我表达
D、讨论属于非正式场合的表达,辩论、辩驳更强调正式场合的交流
(  C  )
31、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课外阅读内容由教师指定
B、课外阅读活动应安排在校外进行
C、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
(  D  )
32、某教材选修模块提供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列对诗歌的分析,运用了该方法的是( )。
A、《泊秦淮》表达了对“商女”形象的批判
B、《湘君》《湘夫人》表现的是湘水之神的爱情
C、《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D、《蜀相》借凭吊诸葛亮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  D  )
33、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意象,体悟其多样性的内涵。下列“梧桐”意象与爱情无关的是( )。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C、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B  )
34、为了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汪曾祺《葡萄月令》
B、孙犁《荷花淀》
C、张天翼《华威先生》
D、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  C  )
35、某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的选文为《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老人与海》。对该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是( )。
A、借助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B、从分析环境、情节、人物等要素入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C、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分析短篇小说结构的特点
D、注意品味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  D  )
36、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师:这名黑人妇女,正在华盛顿职业介绍会上捡拾工作介绍材料。(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一)
师:2004年10月17日,一名黑人妇女手持印有“马丁·路德·金”头像的标语牌参加集会。当天,上千名美国工人在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举行集会,要求增加工人就业机会。美国联邦调查局2005年10月发表报告称,2004年美国有9528人成为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其中53.8%与种族偏见有关,67.9%是针对黑人歧视,而犯仇恨罪的人中60.6%是白人。据统计,黑人成为仇恨犯罪受害者的可能性是白人的20倍。(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二)
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A、用数据显示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暗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仍未实现
B、引入资料能够证明《我有一个梦想》的观点,可作为课文的补充依据
C、教师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掌握论说类文体特征奠定了基础
D、数据和图片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认识到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依然严重
(  C  )
37、师:大战结束,周瑜会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他又会向部下怎样总结?
生: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
(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说得对!曹操不会开总结会,但他回去之后会不会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就 说说他反省的内容,好不好?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生对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发挥了主体的作用
B、教师化解了“无法预约的尴尬”,成功转化课堂的氛围
C、遇到学生“唱反调”,教师巧妙回避以保证课堂效率
D、教师的教学机智源于尊重学生和及时反思教学的问题
(  C  )
38、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形象的语文
B、新奇的游戏
C、模拟的行为
D、真实的事物
(  C  )
39、阅读某老师对自己作文审题指导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为了引导高二学生学会审题,我以某地高考作文题为例来分析。该题指出“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要求学生以《转折》为题写一篇文章。我告诉学生注意三点:(1)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2)关注题干由哪些关键词构成,它们有什么含义,是什么关系;(3)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从学生的习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文体,也能够从个人经历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思考“转折”的含义。但是,选择材料的视野不够开阔,未能挖掘个人生活中转折事件的深刻内涵;对杜会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分析得也比较肤浅。看来,今后需要把审题与选材勾连起来教学,引导学生既学会审题,也学会选择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并且深入剖析。
对该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选择的作文题不恰当,课堂教学也比较单调
B、学生对“如何审题”存在困感,所以写不出好作文
C、教师认识到教学目标单一,忽略审题与选材的关系
D、学生选材视野不够开阔,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
(  C  )
40、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语文课程中教学语言知识,既需要随文学习、及时积累,也需要适时整理、集零为整。有效积累,需要训练学生养成朗读、复述、背诵、抄写、默写等学习语文的 良好习惯。有效整理,是因为隐含于范文的活的语文规律,需要适度地明确化、类型 化和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自主组建有结构的知识。否则,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必要的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他们有效地模仿和迁移。 这种整理,既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和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理解某一事物就意味着给某一事物在知识、动机、信念、系统中找到位置,意味着了解某一事物在我们活动中或他人的活动中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B、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整理”比“积累”重要
C、“有效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D、“有效积累”的是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
(  D  )
41、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我有意识地搜集语料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围绕“老龄社会”这一话题节选三则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包括《“银发潮”将席卷中国》《老龄化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新型居家养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良策》。然后,我设计三项学习活动:(1)根据材料内容为“人口老龄化”下定义,并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现实影响。(2)有人认为实行“二胎政策”能够化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有人认为这种对策治标不治本。请任选一方,运用材料中的数据和事实,结合社会生活,谈谈自己的观点。(3)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材料提及的上海市社区经验,为自己家庭所在的社区写一份《近五年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建议》。
对上述教学叙事中“学习活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融入了“读写结合”的学习策略
B、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C、能够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D、侧重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  C  )
42、某版教科书《敬业与乐业》课后有一段补白,介绍了“因果类复句”的特点。这段补白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选文系统
(  B  )
43、教学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建议学生阅读一些童话故事,培养阅读兴趣,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海的女儿》
B、《麦琪的礼物》
C、《绿野仙踪》
D、《夏洛特的网》
(  A  )
44、教师告诉学生古代文人喜欢寄情山水,通过作品表现豁达的心境,建议学生搜集这类作品,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C  )
45、阅读《生命的意义》课堂导人,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交流一下。比你们还要小的时候,老师通过连环画结识了一位英雄,保尔?柯察金,后来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这位钢铁汉子又走进了我心里,影响了我的人生。几年前,我有机会去俄罗斯的时候,特地去拜谒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地(老师使用屏幕显示照片)。这部小说在“感动共和国五十本书”的评选中名列第一。
下列选项对上述导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的经历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
B、教师的铺垫营造了学习课文的情境
C、教师的照片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D、教师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C  )
46、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教师播放了三国影视剧中演员的相关影视片段。对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下列分析恰当的是( )。
A、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增强对主题的感性认识
B、真实地再现了课文情境,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C、播放影视片段,为学生走进作品开拓想象空间
D、先看视频后学习课文,才能深入把握人物形象
(  A  )
47、阅读《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的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师:今天咱们学习说明文《生物入侵者》。这是一篇朗读课文,因此很多活动就靠大家来做,老师的建议是:我们在活动里重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咱们第一个活动内容是要从全文里提取信息。请看屏幕:速读,提取全文信息。换一个说法,就是速读全文,浓缩课文内容。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下面速读课文,提取你认为应该提取的信息。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教师能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B、导入语过于强调情境,影响学生的教学目标
C、提取信息要求,偏离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提示的学习方法,过程清晰,表达准确
(  D  )
48、学习闻一多《想和做》后,教师布置一项作业,引导学生运用表格积累成语“锲而不舍”,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积累的方法
B、画图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成语的含义外显出来
C、规避了枯燥的机械训练,增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D、从评价方式看,该教师能够有效运用终结性评价
(  B  )
49、阅读《年画》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请大家欣赏这幅年画,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先说年画的内容,再说年画的寓意。(演示幻灯片,学生当堂写欣赏文字)
师:下面请大家把自己写好的欣赏文字读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
[B]生:年画里有一个胖娃娃,穿着肚兜,骑着鲤鱼,象征着生活年年有余。
[C]师:通过赏年画活动,我们了解到年画是我们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年画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就以“新春学年画”为主题,完成下面的活动。新春之际,如果以送年画的形式,表达对亲人或朋友的祝福,你准备选哪一幅?送给谁?为什么?(用幻灯片展示年画)
《福禄双全》《松鹤延年》《富贵平安》《鱼跃龙门》
[D]生:我选《松鹤延年》送给爷爷。课文中说“松鹤、桃、灵芝象征长寿”,我想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选《鱼跃龙门》送给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祝我的同学中考成功,跃过人生第一个龙门。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活动设计将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
B、学生对年画的描述展现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C、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D、学生的反馈说明学生对年画的寓意认识深刻
(  C  )
50、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说到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了,我们再来看看分茴香豆的细节。
生1:看这个“罩”字,孔乙己本来是挺善良的,给孩子们分豆吃,可是又“罩”住,说明孔乙己太幼稚了,甚至用迂腐来形容都不为过。
生2:他的整个动作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孩子还想要,他就用五指将碟子“罩”住,不肯多给,有点抠门的样子。
生3:孔乙己思想比较幼稚,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他给每人一颗豆,想大方,可是又不能特别大方。
生4:他还用古文的方式来说话,引得孩子们笑,连小孩子都有些瞧不起他。不仅说明他的社会地位低,也说明当时的社会很不公平。
师:好,我来做点总结。这个地方,孔乙己只有一碟茴香豆,他还分给小孩,说明他还是很善良的,可是每人分完一颗,他就说:“多乎哉?不多也。”又穷又酸。 “穷”是因为他没多少钱,他只有一碟茴香豆,分一点点就可以了。“酸”是说他口中的那些迂腐口语。
从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角度,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 下列正确的是( )。
A、生1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不打断学生,学生自能悟出人物形象
B、教师应该让生4模仿孔乙己说话时的语气,让学生通过模仿理解人物性格
C、教师应让其他学生对上述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对形象的理解
D、教师最后的分析结论阐释清晰,学生能由此准确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