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本试卷为历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D  )
1、四大奇书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下列中国古代小说,下列选项不属于“四大奇书”的是(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金瓶梅》
D、《儒林外史》
(  D  )
2、教学《边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乡村题材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小二黑结婚》
B、《荷花淀》
C、《三里湾》
D、《子夜》
(  C  )
3、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用法,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  C  )
4、以下是学生整理的文学常识笔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B、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
C、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战国策》
D、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  C  )
5、“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双声联绵词
B、是叠韵联绵词
C、是偏义复词
D、是单纯词
(  D  )
6、王老师在梳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  B  )
7、以下是学生整理的文学常识笔记,有误的一项是( )。
A、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收录神话的作品集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子》《世说新语》
C、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D、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  A  )
8、教师在讲授《曹刿论战》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定语后置,特地选取了一些例句,下列不满足举例要求的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楚人有涉江者
C、客有吹洞箫者
D、石之铿然有声者
(  A  )
9、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  D  )
10、学生梳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下笔记有错的是(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桃花源记》的文体是“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130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  B  )
11、教师组织学生宣读狄更斯的作品,并对其作品内容进行归类,狄更斯的作品中唯一一部正面反映劳资矛盾的是( )。
A、《远大前程》
B、《艰难时世》
C、《荒凉山庄》
D、《匹克威克外传》
(  A  )
12、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为选择性课程,选修课的设计就应从个别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B、学生的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C、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
(  D  )
13、以下是某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进行的总结,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明确性
D、固定性
(  C  )
14、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应用
(  B  )
15、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B、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得到体现
C、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D、体现出说明文教学对事物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重视
(  B  )
16、某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必修(4)苏轼词两首时,设计了以下四个提问,阅读并回答问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二、在《定风波》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三、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品味下面句子中粗体词语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相互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阅读以上问题,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师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感抒发、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B、教师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感受,得到人生启示
C、教师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
D、教师设计第四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学作品,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  B  )
17、以下对上课导入方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这堂课主要学习文言通假字的知识,运用了“明确目标”的方法
B、请同学们上课前,先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运用了“激活生活经验”的方法
C、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录像,运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
D、在上课前,我们先将上一节课的内容,简单复习一下,运用了“复习旧知”的方法
(  B  )
18、新课标倡导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下列关于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阐述,不恰当的是( )。
A、展示课文相关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播放课文录音是为了掩盖教师朗读的缺陷
C、多媒体设备要注意使用恰当,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设备
D、播放相关的影视视频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内容
(  D  )
19、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反思课堂板书设计的原则,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
B、直观性和形象性原则
C、条理性和清晰性原则
D、固定性和程式性原则
(  D  )
20、在一次语文考试后,平时优秀的同学和较差的同学考试成绩差不多,这套试卷在哪方面存在问题?(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  D  )
21、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对教学评价描述不正确的( )。
A、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事前评价”
B、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参照的标准是课时教学目标
C、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更强调及时反馈
D、以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为目的的评价是诊断性评价
(  B  )
22、以下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活动课程三种类型,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B、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
C、必修课的评价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
D、必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
(  B  )
23、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围绕“乡土情怀”选择阅读篇目。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B、贾平凹《秦腔》
C、蒙田《热爱生命》
D、富尔格姆《信条》
(  C  )
24、学完《雷雨》,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创作原则。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 )。
A、关汉卿《窦娥冤》
B、郭沫若《屈原》
C、莫里哀《伪君子》
D、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  B  )
25、阅读有关文本解读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从文本的意义上来说,教材的选编者与教材之间是一种解读的关系。早期的语文教材由于受当时社会气候的影响,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如《麦琪的礼物》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相濡以沫的爱情,但教师却偏偏要特意强调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是从文学与政治、社会关系上去理解艺术形象,而不能冷静地从形式、文化、审美、逻辑的层面上进行理性探讨。虽然新教材改变了政治色彩过浓的问题,但部分教师这种政治化解读文本的心理定势还没有完全消除,从而把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成了干巴巴的思想道德课,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性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B、教材编者的解读倾向是教学简单化、机械化的根本原因
C、教师应淡化政治化解读文本的心理定势,理性解读文本
D、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是语文思想教化色彩浓厚
(  D  )
26、高中学校组织教研组围绕“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引领功能”展开课题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交流分享。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要注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D、要注意凸显选文的独特性、开放性和跨媒介的整合性
(  D  )
27、某教材必修(2)第1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的是( )。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反复朗读优美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A  )
28、某教材在每个必修模块中均有四个写作专题,每个专题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3个栏目。对该写作部分的实施建议分析恰当的是( )。
A、根据学情,统筹安排四个写作专题的教学
B、学生认真完成“写作练习”中的所有题目即可
C、利用四周时间集中完成四个写作专题的教学
D、根据模块内容,抛开教材,重新设计写作专题
(  C  )
2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B、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C、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D、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  D  )
30、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文中的语句,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叶子新鲜润泽。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青春面庞,是《诗经》惯用的修辞“比”
B、茕茕孑立,行影相吊:生活孤单,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象地描写出作者的家庭人丁不旺,暗示祖母只能依靠作者奉养
C、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裁剪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做下装。表明作者追求高雅,洁身自好,品德高尚,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D、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拐杖走走,随时随地休息,常常登高远望。生动再现了作者归去之后的生活状态
(  D  )
3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柳宗元《始得山宴游记》
C、贾谊《论积贮疏》
D、吴均《与朱元思书》
(  A  )
32、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梳理文中重要字词。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效:效仿)(《 庄子 · 逍遥游》)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哀伤)(《 论语 · 述而》)
C、道可道,非常道(第三个“道”: 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老子 · 上篇》)
D、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罟:网)(《 孟子 · 梁惠王上》)
(  B  )
33、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列举其他写景状物的散文,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巴金《小狗包弟》
B、陆蠡《囚绿记》
C、鲁迅《灯下漫笔》
D、欧 · 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  A  )
34、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看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爱情的执著与坚贞,他们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正是因为这一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名字也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其实,在中外文学史上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爱情故事,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生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后双双化蝶,很浪漫。
生2: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
生3:《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生4:《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故事。
生5:《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举了这么多鲜活的例子,这些爱情故事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幸福,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祝愿大家都拥有幸福的生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
A、对课文内容的拓展角度相对单一,内容浮于表面
B、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学生体验深刻,思维活跃
C、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D、注重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
(  A  )
35、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有人阅读《项脊轩志》,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项脊轩见往事,悲喜参半;枇杷树思旧情,爱恨交加。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来撰写一副对联?
(学生撰写对联,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生: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
师:好,谁再来展示?
生: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桂影寂庭阶。
生:明月半墙,默闻呱呱儿泣;书香满架,静听琅琅书声。
生: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睹物思人戚余心,来世续缘。
生:风移影动轩不动,物是人非情岂非。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以往的积累,很好。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学生用对联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对联并不工整,教师应系统讲授对联知识
C、教师要求学生撰写对联,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  B  )
36、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
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
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生遗漏和缺失
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
(  D  )
37、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师:这名黑人妇女,正在华盛顿职业介绍会上捡拾工作介绍材料。(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一)
师:2004年10月17日,一名黑人妇女手持印有“马丁·路德·金”头像的标语牌参加集会。当天,上千名美国工人在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举行集会,要求增加工人就业机会。美国联邦调查局2005年10月发表报告称,2004年美国有9528人成为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其中53.8%与种族偏见有关,67.9%是针对黑人歧视,而犯仇恨罪的人中60.6%是白人。据统计,黑人成为仇恨犯罪受害者的可能性是白人的20倍。(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二)
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A、用数据显示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暗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仍未实现
B、引入资料能够证明《我有一个梦想》的观点,可作为课文的补充依据
C、教师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掌握论说类文体特征奠定了基础
D、数据和图片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认识到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依然严重
(  C  )
38、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含有“云”意象的诗句中,意图表现人生哲理的是( )。
A、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  A  )
39、阅读《鸿门宴》的学习任务设计,根据要求答题。
课前学习任务: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并归类整理“如、谢、举”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中学习任务:项羽因曹无伤的密报“大怒”,这个“怒”字包含哪些内涵?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和刘邦说的一模一样,仅在语句上稍有变化,是吗?如有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课后学习任务:收集名人对项羽评价的诗词,看看他们在诗词中对项羽的评价是怎样的,以“我看项羽”为题写一篇文章。
对上述学习任务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把握住探究学习的本质特点,探究任务设计充分
B、教师以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C、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强,课中任务切入准,覆盖面广
D、教师整合资源设计课后任务,达成了专题探究的目标
(  A  )
40、阅读某会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文和下面“课文背景开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进过(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①”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以“②”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体现读图时代特点,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B、考查学生融合不同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考查学生借读文言文和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
D、考查学生对多类型文本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  B  )
41、《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后练习题是“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背下来”。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B、提高学生概括文本大意的能力
C、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D、通过朗读和背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  B  )
42、在名著导读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一本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下列合适的是( )。
A、沈从文《湘行散记》
B、林海音《城南旧事》
C、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D、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  C  )
43、某教材《木兰诗》第一课中配有四幅插图。下列对编者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借助插图梳理叙事顺序
B、帮助学生借助插图再现重点场景
C、诗与画对照,有助于体会乐府诗的特点
D、诗与画相映成趣,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  B  )
44、教学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建议学生阅读一些童话故事,培养阅读兴趣,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海的女儿》
B、《麦琪的礼物》
C、《绿野仙踪》
D、《夏洛特的网》
(  B  )
45、教学苏轼《承天寺夜游》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把握本科学习重点,不恰当的是( )。
A、领悟作者人生态度
B、学习本文托物启志的写法
C、感受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D、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  A  )
4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某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插用了一段作者沈石溪谈创作意图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对于此“视频”的利用,下列分析恰当的是( )。
A、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有利于理解作品
B、播放“视频”能够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C、观看“视频”会干扰学生个性化解读
D、播放“视频”占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  C  )
47、阅读某教师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匾额文化”活动方案,按要求答题。
活动一:了解匾额里的“错别字”。猜猜匾额中“错别字”的寓意,让学生了解有些匾额里的字看似有误,实际有独特的寓意。
活动二:理解匾额的独特寓意。归纳匾额的不同类型,比较不同类型匾额的功能和悬挂的场合,理解其中的寓意。
活动三:探究匾额的文化内涵。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全聚德”“同仁堂”等知名匾额的文化内涵;然后再说说自己看到的匾额,继续在小组内谈谈这些匾额的文化内涵。
活动四: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匾额,配上文化内涵说明,送给最好的朋友。
对上述活动方案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活动一意在引导学生完成识字写字任务
B、活动二侧重训练学生逆向发散思维能力
C、活动三能够体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理念
D、活动四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  A  )
48、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材料中划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
(A)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可以小声跟读。
师:
(B)把握这首诗歌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在海拔千米的高原上,看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豪迈、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师:
(C)是的,在朗诵这首词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还需要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你们知道诗歌朗诵一般需要注意什么吗?
生:停顿、重音、感情。
生:还有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好,大家运用这些技巧朗读这首词。(学生齐读)
师:
(D)下边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画面呈现在脑海中,然后描绘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描绘得好,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对划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环节能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情景
B、语言描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共鸣
C、温习朗读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朗读中适时运用
D、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课堂活动分配得比较恰当
(  B  )
49、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
(A)《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纪实性散文,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的《文学周报》上。它的发表使朱自清声名鹊起。当时,清华大学的高年级学生看到从“工”字厅走出来的朱自清,都会情不自禁地向新生介绍:“瞧,他就是写《背影》的朱自清!”《背影》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
(B)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学生读完课文、师生共同订正字音、解释词语)
师:刚才扫除了阅读课文的“拦路虎”。大家再来诵读课文。(全班齐读)
师:
(C)读得很好,本文写了哪几次“背影”?着重写了哪几次?
生:本文四个地方写到“背影”,第一段写难忘“背影”,第六段两次写“背影”,结尾一段追忆“背影”,其中重点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
(D)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用了哪些动词?请在书上画出来,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学生在书上画出“戴”“穿”“探”“爬”“攀”“倾”等动词)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相关背景知识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随文学习字音和词义,能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脉络
C、问题紧扣课题,能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脉络
D、抓住关键词语,有利于学生体会动作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  B  )
50、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
C、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
D、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