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

本试卷为法理,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法理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C  )
1、按照我国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宪法的修改由下列哪个机关进行?( )
A、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B、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C、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民族自治地方
(  D  )
2、刘某和药店主孙某之间订有买卖协议,由刘某长期供应孙某假药低价销售。后因孙某欠款较多,双方发生纠纷。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刘某和孙某之间有买卖的法律关系
B、假药和欠款是双方法律关系的客体
C、刘某和孙某购销假药的行为违法,但买卖行为在法律上有效
D、双方的协议违反法律,是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  D  )
3、某市欲制定一项地方性法规,对某项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该法规不得创设的行政处罚措施是
A、罚款
B、没收违法所得
C、责令停产、停业
D、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  D  )
4、下列有关行政处罚设定权,叙述错误的是哪一项D
A、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B、国务院可以依法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C、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D、司法部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  C  )
5、县环保局以一企业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为由,决定对其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并处以罚款1万元。该企业认为决定违法诉至法院,提出赔偿请求。一审法院经审理维持县环保局的决定。该企业提出上诉。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和罚款均为行政处罚
B、一审法院开庭审理时,如该企业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法院应予训诫
C、二审法院认为需要改变一审判决的,应同时对县环保局的决定作出判决
D、一审法院如遗漏了该企业的赔偿请求,二审法院应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
(  C  )
6、下列选项中,关于法的基本特征的表述有错误的是( )。
A、法的适用对象具有普遍性
B、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C、法的内容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D、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  C  )
7、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这体现的是法的( )。
A、概括性特征
B、普遍性特征
C、规范性特征
D、严谨性特征
(  B  )
8、违法犯罪行为应依法受到制裁和惩罚。这体现了法律的 ( )。
A、指引作用
B、强制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  A  )
9、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属于( )。
A、宪法性法律
B、基本法律
C、单行条例
D、地方性法规
(  B  )
10、李某因热水器漏电受伤,经鉴定为重伤,遂诉至法院要求厂家赔偿损失,其中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庭审时被告代理律师辩称,一年前该法院在审理一起类似案件时并未判决给予精神损害赔偿,本案也应作相同处理。但法院援引新颁布的司法解释,只支持了李某的诉讼请求。关于此案,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法院生效的判决具有普遍约束力
B、此案表明判例不是我国法的正式渊源
C、判例在英美法系国家也属于法的非正式渊源
D、判例在我国具有明文规定的法的效力
(  C  )
11、在我国,划分法律部门的首要标准是( )。
A、法律的制定机关
B、法律的效力范围
C、法律的调整对象
D、法律的调整方法
(  D  )
12、我国《婚姻法》规定,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表明法律关系主体所特有的性质是( )。
A、广泛性
B、社会性
C、主观能动性
D、法律性
(  D  )
13、以下关于法理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B、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C、法理学以“一般法”为研究对象
D、法理学研究的“一般法”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法的全部内容
(  B  )
14、关于法的国家强制性,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A、国家强制力是一种精神性力量
B、国家运用强制力保证法的实施,也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
C、法不能始终为人们自愿地遵守,因此法律一颁布就要直接动用国家暴力予以实施
D、法的实施的每个具体活动或过程都必须由国家政权及其暴力系统介入其间
(  B  )
15、法律的指引作用可以分为确定性的指引( )和不确定性的指引( ),下列哪一表述属于确定性的指引?
A、“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B、“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代理诉讼的律师,可以依照规定查阅本案案卷和证据”
(  D  )
16、下列有关“国法”的理解,哪一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
A、“国法”是国家法的另一种说法
B、“国法”仅指国家立法机关创制的法律
C、只有“国法”才有强制性
D、无论自然法学派,还是实证主义法学派,都可能把“国法”看作实在法
(  D  )
17、法对人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在法理学中称为
A、法的价值
B、法的目的
C、法的效力
D、法的作用
(  A  )
18、关于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理论和法的定义所揭示的内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揭示了法的正义性
B、揭示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关系
C、揭示了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
D、揭示了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因果联系和法的根本目的
(  A  )
19、小丽是陈某的养女,在22岁时准备与其结识半年的男朋友结婚。陈某以小丽岁数小、与男朋友认识时间太短等为由,不同意两人结婚,并禁止他们来往。从此,陈某只要发现小丽与男朋友来往,就对她拳脚相加,而且不允许她周末外出。小丽忍无可忍,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该法院根据我国《刑法》第257条第1款的规定( ),判处陈某拘役2个月。根据该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刑法条款规定了“禁止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这一不作为义务,提供的是确定性指引
B、该刑法条款对小丽的起诉行为起到了一种确定性的指引作用
C、该刑法条款只具有规范作用,不具有社会作用
D、该刑法条款直接发挥的是法的政治统治职能
(  C  )
20、在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与夏洛克订立契约,约定由夏洛克借款给安东尼,如不能按时还款,则夏洛克将在安东尼的胸口割取一磅肉。期限届至,安东尼无力还款,夏洛克遂要求严格履行契约。安东尼的未婚妻鲍西娅针锋相对地向夏洛克提出:可以割肉,但仅限一磅,不许相差分毫,也不许流一滴血,惟其如此方符合契约。关于该故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夏洛克主张有约必践,体现了强烈的权利意识和契约精神
B、夏洛克有约必践(即使契约是不合理的)的主张本质上可以看作是“恶法亦法”的观点
C、契约对于当事人具有法的效力,因此从该故事来看,法不具有预测作用
D、从该故事来看,法并非总能发挥绝对明确的预测作用和指引作用
(  D  )
21、立法法第72条赋予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立法法第74条又规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 )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施行。立法法第95条第2款规定: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属于设区的市,其人大及其常委会既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同时有权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经济特区法规
B、经济特区法规与法律的具体规定可以有不一致的内容
C、法律与经济特区法规之间不是绝对的上位法与下位法关系
D、经济特区法规不能出现与本省、本市地方性法规有不一致的内容
(  A  )
22、6月,最高法院决定定期向社会公布部分裁判文书,在汇编前言中指出:“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由于具有最高的司法效力,因而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以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提供参考,也是法律专家和学者开展法律教学和研究的宝贵素材。”对于此段文字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可以构成法的渊源之一
B、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C、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具有最高的普遍法律效力
D、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属于司法解释范畴
(  D  )
23、下列选项中属于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草案)
B、《欧洲人权公约》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我国为该公约成员国)
(  D  )
24、下列有关法律体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重视宪法的统帅地位和统领作用
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后
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
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
(  D  )
25、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
A、在传统上,我国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
B、在当代中国法律部门的划分上,采用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存在理论上的争议
C、民法商法这一法律部门之下包括民法、商法两个子部门
D、商法的调整对象与民法的调整对象并无差异
(  C  )
26、恩格斯说“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体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相抵触的自己的一种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将恩格斯的这段话用在有关法律体系的理论中,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律体系的所有内容都是经济状况的直接体现
B、法律体系的内容决定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律体系具有客观属性
D、法律体系实际上都是结构严密、内在协调的
(  A  )
27、法律原则有基本法律原则与具体法律原则之分,下列选项中属于基本法律原则的是(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累犯从重
C、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
D、自首从轻
(  D  )
28、《集会游行示威法》第四条规定:“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关于这一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条是关于权利的规定,因此属于授权性规则
B、该规定的内容比较模糊,因而对公民不具有指导意义
C、该规定提供的行为模式是“应为模式”
D、该规定提供的是确定性指引
(  A  )
2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表述的是提供确定性指引的授权性规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表述的是禁止性规则
C、“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这表述的是命令性规则
D、“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这表述的是授权性规则
(  B  )
30、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消极义务的范畴?
A、子女赡养父母
B、严禁刑讯逼供
C、公民依法纳税
D、紧急避险
(  A  )
31、法律关系的成立根据、形成前提是( )
A、法律规范
B、法学思想
C、法律行为
D、法律事件
(  D  )
32、在我国,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包括( )
A、中国公民
B、各国家机关和各企业事业组织
C、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
D、动物
(  D  )
33、关于公民的行为能力与法人的行为能力,以下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
A、公民的行为能力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法人的行为能力在其宗旨和业务范围内是完全的,在其宗旨和范围之外则是不存在的
B、公民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并非同时存在,具有权利能力不一定同时具有行为能力,丧失行为能力并不意味着丧失权利能力
C、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D、法人的行为能力的有无和完全程度,其判断标准与公民的行为能力是相同的
(  D  )
34、西方法学家在法律责任的本质问题上形成的影响较大的理论中,不包括( )
A、道义责任论
B、社会责任论
C、规范责任论
D、国家责任论
(  C  )
3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刑事责任的主体不仅包括公民,还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引起民事责任的行为,既有民事违法行为、违约行为,也有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C、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只能是被动承担而不能是主动承担
D、行政处罚并非任何行政机关都能作出,行政处分则可以由任何行政机关作出
(  B  )
36、根据教材观点,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 ( )
A、责任主体
B、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C、损害结果
D、主观过错
(  A  )
37、“违法者应当对自己出于自由意志作出的违法行为负责”,在法律责任的本质问题上持此观点的是 ( )
A、道义责任论
B、规范责任论
C、社会责任论
D、否定性评价论
(  C  )
38、根据教材观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
A、免责就是无责任
B、免责就是免除责任主体的全部责任
C、被免责的责任主体事实上违反了法律
D、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否属于免责的情形,在法学界不存在争论
(  D  )
39、根据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其阶级本质,对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法进行的基本分类,是( )
A、法系
B、法律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的历史类型
(  B  )
40、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条件是( )
A、立法水平的提高
B、暴力型或渐进型的社会革命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变化
D、国家类型的演变
(  B  )
41、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 )
A、阶级斗争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C、私有制的出现
D、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  D  )
42、下列选项中关于我国司法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司法活动中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司法平等原则只适用于公民个人
C、司法公正就是指司法裁判结果的公正
D、司法要坚持以党的政策为工作导向
(  D  )
43、关于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
A、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检查、监察、督促和指导以及由此形成的法律制度
B、法律监督的主体也是法律监督的对象
C、监察机关的监督属于国家机关的监督,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的全覆盖
D、法律监督的方式具有单一性
(  A  )
44、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需要继续盘问的,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将继续盘问时间延长至( )小时。
A、48
B、24
C、72
D、12
(  D  )
45、对被盘问人的继续盘问时间自( )之时起不超过24小时。
A、被盘问开始
B、安全检查结束
C、被关进候问室
D、带至公安机关
(  B  )
46、我国宪法规定,解释宪法的机关是(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  C  )
47、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工人阶级
C、人民
D、农民阶级
(  C  )
48、具有我国公民资格的法定条件是( )。
A、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B、获得批准
C、具有中国国籍
D、出生在中国
(  A  )
49、下列选项中不是宪法规定的内容是( )。
A、公民具体义务
B、公民基本权利
C、国家根本任务
D、国家根本制度
(  C  )
5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
A、劳动权
B、选举权
C、环境权
D、受教育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