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题目
本试卷为2022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题目,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C )
1、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层次是“懂事儿”,即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语文课堂把这一层次拓展到几乎占领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教师是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实现将这一层次限定在较短时间内的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术语解读,学生必须艰难地掌握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的概念,然后再验证这些概念,但是如果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真髓,就会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为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而归纳其写作风格。 对上述教学论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
2、作业布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关于作业布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
3、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在教学《逍遥游》一课时的导入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在学习《与妻书》这篇文章时,谈到了裴多菲的是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抛弃家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吗,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近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对这一导入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C )
4、语文教师要选拔语文能力强的同学参加学校语文能力大赛,合理的选拔方式是
( C )
5、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前后,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较大的丰收,不属于描写军事斗争的作品是( )。
( B )
6、王老师在品评朱自清的散文时,选用了一篇借景抒情类散文,以下哪篇最合适?( )。
( A )
7、教师在讲解鲁迅的《祝福》时,某学生总结了关于《彷徨》的其他作品,下列总结有误的一项是()。
( B )
8、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是( )。
( B )
9、以下是学生整理的文学常识笔记,有误的一项是( )。
( B )
10、教师在讲解修辞方法及作用这一知识点时,为学生举了以下例子,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D )
11、教师举办巴尔扎克作品人物形象展,其中,巴尔扎克笔下的著名金融资本家的形象有( )。
( B )
12、教师设计“新闻与传记”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适合的是( )。
( D )
13、下列选项中,对于“语文教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14、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 D )
15、以下是某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进行的总结,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 D )
16、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
17、课堂飞进来一只小鸟,大家开始讨论,此时,教师应采用哪种处理方法( )。
( A )
18、教师在讲授《装在套子的人》一课时,当全文内容分析完后,教师请学生在“一个()别里科夫”中间加一个修饰语。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兴致很高:一个可怜的别里科夫、一个可悲的别里科夫、一个无知的别里科夫、一个迂腐的别里科夫、一个愚昧的别里科夫······对于学生们每一个回答教师都微笑着说好、不错、很不错······随着学生们的发言,一堂课结束了。阅读以上教学案例,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
19、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拳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两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再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的教学拓展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 )
20、以下不属于教学设计原则的一项是( )。
( D )
21、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反思课堂板书设计的原则,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D )
22、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是( )。
( D )
23、某校教师要选拔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参加市里的语文比赛,下列合理的选拔方式是( )。
( C )
24、在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分组整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语段,下列语段与节日无关的是( )。
( C )
2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下列教学行为体现了该要求的是( )。
( A )
26、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D )
27、阅读某教师《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实现“选择性”》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突出选择性。在我国的现实情境中,实现选择性的突破口是课程要素,而不仅仅是课程设置。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效果有限,它需要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在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方式、成果的呈现、评价等课程要素中学会选择;从实际状况来看,这些课程要素不能平均用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是亟须突破的要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之间必须建立良性的循环关系,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完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针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B )
28、某教师选择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 D )
29、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教学要求,准备在高二开设专题阅读课程。下列作品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是( )。
( C )
30、某选修教材设置了“《野草》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 C )
3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 B )
32、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景观”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入的是( )。
( A )
33、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梳理文中重要字词。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
( C )
34、某教师为强调口语交际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口语交际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
35、某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的选文为《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老人与海》。对该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是( )。
( D )
36、(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预习中的疑问展开讨论) 生1:“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为什么用“吊”? 师:谁能解答? 生2:因为是刚长出的叶子。 师:是吗?这是什么季节? 生2:秋天。 生3:“吊”写出黄叶干枯的形状和即将落地时的状态。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理解吗? (生说“同意”并点头) 师:请继续提问。 生4:“一叶坠地”的“坠”能不能换成“落”? 师:(手拿纸做飘落的动作)同学们,这叫“坠地”吗? 生 5:不是,这叫“飘落”。“坠”显得很有力量,直落! 师:说得好,“坠”字写出了掉落的速度快。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正确的是( )。
( D )
37、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拟向学生推荐一部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下列选项中适合的是( )。
( C )
38、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以“梅”为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教师让学生举出例句,下列例句中不适合的是( )。
( B )
39、在“读名著 · 写对联——我读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综合性活动中,请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主人公的结局,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
( A )
40、学习成语专题,教师举例讲解包含“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的成语。下列适合的是( )。
( A )
41、指导学生阅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后,准备向学生推荐一部科幻小说,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 B )
42、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次特殊的教师节”(节选),按要求答题。 (二)创设情境,尝试练习 1.创设情境: 两个好朋友在教师节那天相约回母校看望小学班主任刘从笑老师,来到学校后却得知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于是她们决定购买礼物去医院探望老师,当她们来到礼品店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礼品却出现了分歧,(幻灯片展示)究竟该买什么礼物去看老师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 2.(幻灯片展示:各种礼物) 请同学们认真想刚才这两个同学碰到的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不仅要说出买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要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等。 3.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向同伴表达看法时要注意把问题想清楚,要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分,让别人听得明白。在听别人说话时,专注于谈话对象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倾听。 同时,还要明确看望老师买东西,要根据老师的岁数、爱好、身份、性格等特点来考虑。 4.讨论好了买什么礼物,她们来到礼品店购买礼物。她们到底能不能顺利买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呢?(板书:与陌生人交流) 假设两位同学来到礼品店将遇到以下情况,她们该如何处理? (1)如何向售货员询问关于上述礼品的情况? (2)假如需要的某个礼物缺货怎么办? (3)如与售货员出现分歧(比如颜色、数量、价钱等不合适)时,又该如何处理? 5.分小组讨论。 6.学生表演。两个学生表演,同学评议,再请同学表演,再评议。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D )
43、阅读某位老师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体味词的韵律美。 过渡语:有人说,诗歌是凝固的音乐,特别适合朗读。 初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朗读展示。 教师评价:从朗读的流利、读音的准确方面予以评价。全班放声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适当。 再读:要求读准节奏和重音。老师用 PPT 展示《沁园春·雪》的朗读节奏和重音的说明供学生参考。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评价:从朗读的节奏适当和重音的处理两方面评价。 听名家朗读的停顿,进一步体味《沁园春·雪》的韵律美。 对上述教学分析正确的是( )。
( D )
44、设计《乡愁》教学方案时,教师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挖掘本诗“美点”的方法,正确的是( )。
( D )
45、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让学生用符号为诗歌设计朗读脚本。对该做法目的的分析,下列适合的是( )。
( D )
46、教学复句专题研讨课,教师从《白杨礼赞》中选取例句,讲解因果复句的具体运用。下列句子适合的是( )。
( C )
47、阅读关于“三维目标”的调研报告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三维目标在教案中的陈述形式究竟如何表述为最佳,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因为教师在每节课的准备中都会遇教学目标如何依次罗列的问题。因为依次罗列教学目标容易割裂三维目标的一致性。理想的做法不是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截然分开,而是根据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来陈述。陈述的一句话可能包括三维目标的一个维度、两个维度或三个维度,学界对三维目标一再强调“三维的一致性”,反对机械分割。那么二维目标究竟是分开表述还是不分开表述?分开陈述就“割裂”了吗?不分开就“一致”了吗? 对上述报告的相关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
( B )
48、阅读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伯乐相马,请每位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马头饰,轮流上场,陈述其造型特点及喜爱缘由。 一马当先,学习小组汇报汉语汉字中的“马”的专题研究成果,讲解“马”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及书法艺术中的“马”的多种书写形式,小组竞赛,说说含“马”的成语、含义及情感色彩。 龙马精神,学习小组展示文学作品中的“马”的专题研究成果。 马到成功,学习小组交流历史传说中的“马”的专题研究成果,展开题为“伯乐和千里马谁更重要”的小辩论。 走马观花,学生介绍与“马”有关的艺术品和艺术家,欣赏雕塑和绘画中的“马”。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
49、阅读《风筝》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 (A)大家先来看几张放风筝的图片,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些场景以及图片中人物放风筝时的心情。 生: (B)小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空旷的广场上放风筝。看见风筝在蓝天里飘荡,大家笑啊,跳啊,十分开心。 师: (C)请你再说得生动一些,语言再美一些。 生: (D)嗯,嗯……(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
50、教学杨绛的《老王》,教师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角度进行阅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对这一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相关标签: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