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军队文职)题目

本试卷为政治学 (军队文职)题目,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政治学 (军队文职)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C  )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方法属于()
A、教育主体
B、教育客体
C、教育介体
D、教育环体
(  A  )
2、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根本原则是()
A、方向原则
B、求实原则
C、民主原则
D、渗透原则
(  C  )
3、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渎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所言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B、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有普遍性
C、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D、任何事物都有现象与本质之分
(  A  )
4、下列关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认识是感性认识,真理则是理性认识
⑤真理是认识,而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③④⑤
(  A  )
5、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 明( )。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C  )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
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  A  )
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外部矛盾 ?
D、事物的主要矛盾
(  C  )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D  )
9、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运输设备
B、传动装置
C、动力系统
D、生产工具
(  A  )
10、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切从主观的愿望出发
C、一切从理论出发
D、—切从臆造的规律出发
(  B  )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货币的所有者在流通中购买到( )
A、劳动工具
B、劳动力
C、劳动场所
D、劳动对象
(  A  )
12、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  B  )
13、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是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一般垄断资木主义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  D  )
14、资本主义商业店员所从事的商品买卖活动( )
A、创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B、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C、创造商品的价格剩余价值
D、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  A  )
15、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D、平均剩余价值生产
(  A  )
16、价值规律作用的表观形式是( )。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  A  )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  C  )
18、资本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 )
A、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B、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比率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  A  )
19、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主要依靠(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计划手段
(  A  )
20、中国共产党确定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会议是()
A、中共三大
B、中共四大
C、中共五大
D、中共六大
(  C  )
21、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到2006年经济总量已居世界()。
A、第二位
B、第三位
C、第四位
D、第五位
(  C  )
22、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
A、合作社经济
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国营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A  )
2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A、提倡民主和科学
B、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C、主张社会革命
D、反对外来侵略
(  D  )
24、戊戌维新时期,谭嗣同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
D、《仁学》
(  D  )
25、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兴起的标志是()
A、护法战争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五卅运动
(  B  )
26、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1934年10月开始战略转移的是
A、红十五军团
B、红一方面军
C、红二方面军
D、红四方面军
(  A  )
27、11月至1949年1月,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的是()
A、邓小平
B、刘伯承
C、陈毅
D、粟裕
(  D  )
28、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
A、《国共重庆谈判纪要》
B、《国共重庆谈判协定》
C、《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协定》
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  B  )
29、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建立的新式海军的主力是
A、福建水师
B、北洋水师
C、南洋水师
D、广东水师
(  C  )
30、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
A、西湖会议
B、八七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  D  )
31、中国核准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法院是()。
A、基层法院
B、中级法院
C、高级法院
D、最高法院
(  D  )
32、公务员旷工或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受到辞退的时限之一是一年内累计超过()
A、15天
B、20天
C、25天
D、30天
(  C  )
33、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级政区单位是()。
A、省
B、自治区
C、直辖市
D、特别行政区
(  A  )
34、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  B  )
3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属于()。
A、国务院办事机构
B、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C、国务院直属机构
D、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
(  A  )
36、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是()。
A、县级以上代表
B、省级以上代表
C、全国代表
D、所有代表
(  D  )
37、()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A、固定的领土
B、定居的居民
C、统一政权
D、国家主权
(  B  )
38、新现实主义强调,在关键时刻,国家所最终关心的是()
A、权力
B、安全
C、发展
D、扩张
(  D  )
39、西方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理论标准是()
A、人口
B、军事
C、经济
D、民主
(  D  )
40、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责是()
A、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
B、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
C、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
D、以上都是
(  B  )
41、《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4个月
(  B  )
42、必须始终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A、民众利益
B、人民利益
C、社会公平正义
D、道德建设
(  A  )
43、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B  )
44、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
A、把我国尽快地由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  C  )
4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D、社会主义革命文化
(  B  )
46、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趋势的最基本的特点是()
A、社会主义国家力量遭到很大削弱
B、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和控制能力在日益下降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发展
(  C  )
47、美国最先提出遏制战略理论的是()
A、亨利?基辛格
B、兹?布热津斯基
C、乔治?凯南
D、卡尔?多伊奇
(  C  )
48、随着科技进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主要体现在:()
A、它主要是指国家的军事安全
B、它主要是指国家的经济安全
C、它是一个以包括国家的军事、经济、科技、政治等安全在内的综合概念
D、确保国家安全即在于确保国家的领土安全
(  A  )
49、()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A、1917
B、1922
C、1919
D、1918
(  B  )
50、和平与发展是中国()。
A、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B、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D、一项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