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军队文职)考题

本试卷为政治学 (军队文职)考题,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政治学 (军队文职)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C  )
1、思想品德的核心要素是()
A、情感
B、意志
C、思想
D、行为
(  D  )
2、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特点
A、权威性
B、计划性
C、全面性
D、自由性
(  B  )
3、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是人生()问题
A、理想
B、目的
C、价值
D、态度
(  D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体现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属于相对主义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A  )
5、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的人口条件
C、阶级斗争
D、天才人物的出现
(  C  )
6、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一论断被邓小平概括为()。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  C  )
7、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治病,也能害人。这说明()。
A、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B、量变引起质变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
D、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特性
(  C  )
8、下列关于客体与物质形态关系的观念正确的是()。
A、所有客体都是物质形态,所有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B、所有客体都是物质形态,部分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C、部分客体都是物质形态,所有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D、部分客体都是物质形态,部分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  A  )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B、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
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
(  A  )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  B  )
1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 )
A、唯心主义辩证法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  A  )
1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 )。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
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
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  D  )
13、共产主义的本质因素是( )
A、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B、人民生活富裕
C、实行按需分配
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A  )
1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质量
(  A  )
15、在苏维埃俄国领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负责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托洛斯基
(  D  )
1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  B  )
17、客观实在性是( )。
A、自然物质的个性
B、一切物质的共性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物质的存在形式
(  B  )
18、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归宿是
A、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C、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D、克己奉公的道德理想
(  A  )
1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和压迫
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D  )
20、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语言学
B、逻辑学
C、数学
D、哲学
(  C  )
21、用于发放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  A  )
2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  D  )
23、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它们之间是( )
A、相互孤立的关系
B、相互平行的关系
C、相互决定的关系
D、相互制约的关系
(  A  )
24、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能动性
B、被动性
C、消极性
D、积极性
(  C  )
25、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A、艺术
B、宗教
C、政治
D、哲学
(  C  )
26、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心理素质
B、人的文化素质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自然属性
(  A  )
27、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形式是( )
A、垄断价格
B、个人联合
C、参与制
D、资本输出
(  C  )
28、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势创造物质条件”,它的“历史人物和存在理由”是( )。
A、发明创造新科技成果
B、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
C、生产先进的机器设备
D、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
(  D  )
29、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
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
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  B  )
30、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  B  )
3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社会主义
(  C  )
32、6月间,毛泽东发表的系统论述抗日战争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的著作是()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站
(  A  )
33、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项英
D、王稼祥
(  C  )
3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
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  B  )
35、《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规定了新中国的()
A、基本民族政策
B、国体和政体
C、经济工作方针
D、外交工作原则
(  A  )
36、澳门特区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数是()
A、300人
B、400人
C、500人
D、600人
(  B  )
37、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应当由()。
A、职工间接选举
B、职工直接选举
C、职工推选,上级任命
D、上级任命
(  D  )
38、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
A、一季度召开一次
B、两个月召开一次
C、每月召开一次
D、不定期召开
(  D  )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  A  )
4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一律由()
A、国库开支
B、本级人大开支
C、选区自筹
D、选民自筹
(  C  )
4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是审判()人员犯罪的法院。
A、正团职以上
B、副师职以上
C、正师职以上
D、副军职以上
(  D  )
42、国际政治的主题是()。
A、九战争与和平问题
B、战争问题
C、发展问题
D、和平与发展问题
(  D  )
43、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了我国10年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其中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
A、0.490
B、0.481
C、0.477
D、0.474
(  D  )
44、()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  B  )
4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A、精神基因、精神追求
B、精神追求、精神基因
C、精神标识、精神基因
D、精神基因、精神标识
(  B  )
46、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多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
A、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B、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C、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D、提高农民知识水平
(  C  )
4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A、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民生优先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D、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  D  )
48、毛泽东认为,指导革命和建设要把立足点放在()。
A、争取外援基点上
B、既自力更生,又依靠外援
C、完全拒绝外援
D、本国人民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  D  )
4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统筹兼顾
B、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和谐社会
D、以人为本
(  B  )
50、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略是()。
A、新东方政策
B、遏制政策
C、“两个半战争”战略
D、缓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