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项临床试验的共同研究者,我们正在研究干预的效果。该研究能够检测某些主要终点的临床意义变化。我的问题是围绕计划的次要终点。
有两个次要终点:1)在试验中随机分配的个体是否服用处方药(在这种情况下是他汀类药物)和 2)在服用处方药的人群中,个体是否坚持服用这些药物。第一个次要终点是主要终点,我们决定使用回归模型来估计干预效果。后一个次要终点取决于第一个终点的结果。PI 想了解干预措施是否对处方者的他汀类药物依从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他想使用回归模型来做到这一点。
我的担忧是 1)通过对该组进行子集化,我们不再对干预进行随机化,因此“干预对依从性的影响”是没有意义的,并且 2)根据第一点,潜在的机制可能主要次要结局和依从性结局之间存在差异。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有许多不可测量的因素。我的建议是保持分析的描述性:通过二元干预将二元依从性结果制成表格,并将分析限制在服用处方药的人群中。然而,一位评论者(非统计学家)坚持认为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回归。
有什么我可以添加的,以便为保持描述性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