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验的模型如下所示:
glmer(Y ~ X*Condition + (X*Condition|subject) + (1+X|Trial))
# Y = logit variable
# X = continuous variable
# Condition = values A and B, dummy coded; the design is repeated
# so all participants go through both Conditions
# subject = random effects for different subjects
# trial = random effects for different trials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对交互作用和随机效应的解释非常简单:
对于固定效果:
- 截距 - 当 X 为 0 时,条件 0 中的 Y 值是多少
- X - 在条件 0 中 X 改变 1 个单位,Y 会改变多少
- ConditionB - 条件 B 与条件 A 的截距有什么区别
- X*ConditionB - ConditionB 与 ConditionA 的斜率有何不同
对于随机效应:
- 随机截距 - 截距周围的随机变化
- random X - X 周围的随机变异性
- random ConditionB - ConditionB 和 ConditionA 之间截距差异的随机变异性
- random X*ConditionB - ConditionB 和 ConditionA 之间斜率差异的随机变化
但是,我已经阅读了Henrik Singmann和David Kellen写的一篇写得很好的章节An Introduction to Mixed Models for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他们说
换句话说,一个混合模型(或任何其他回归类型模型)包括与使用治疗对比的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参数估计以及通常与人们想要的不对应的 III 型检验(例如,主效应不是通常理解为主效应)。
建议使用效果编码作为解释连续变量X
和分类变量相互作用的更好方法Condition
。我知道大写的随机效应相关性有点难以解释 - Intercept 和 X 的相关性很简单,但 X 和 X:ConditionB 的相关性不是,因为我们将系数与这些系数的差异相关联。然后需要计算每手的相关性,如如何在 lme4 中使用 (X*Condition|subject) 模型计算两个条件之间 X 的随机斜率的相关性中所述?
我的问题是:
我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解释是否有效?如果不是,为什么?
为什么在混合模型中效果编码比虚拟编码更好,您如何解释效果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