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问题涉及在多层次框架中估计“同行效应”或“邻里效应”。这种效应的想法是,一个家庭的行为(第 1 级)受到同一集群/社区(第 2 级)中被视为同龄人的其他人的行为的影响。Manski (1995:127) 将此称为“内生效应”,即“个体以某种方式表现的倾向随群体中行为的普遍程度而变化”,并指出很难确定这种效应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在浏览文献和搜索网络时,我发现了许多不同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如何尝试估计这一点,但也发现了对一些相同策略的批评。
Charles F. Manski (1995) 的参考文献是“社会科学中的识别问题”,哈佛大学出版社,但主要论点也包含在以下文章中:Charles F. Manski (1993)“内生社会效应的识别:反思问题,经济研究评论,卷。60,第 3 期(1993 年 7 月),第 531-542 页”。
在结果是二元选择的多层次框架中,比如是否购买产品 A,它会关注家庭层面的结果如何受到其他 2 级结果的影响。我使用的数据是来自 1450 个村庄或社区(如果是城市)的 32000 个印度家庭的代表性样本。它是横截面观测数据。村庄/社区是印度人口普查使用的主要抽样单位。同一村庄或社区的人们足够接近,可以成为潜在的影响者。
Manski (1995, 1993) 讨论了三个假设来解释群体(或社会或环境)如何影响个人:内生效应、背景效应和相关效应。
内生效应:个体行为往往随群体中该行为的流行程度而变化。在我的例子中,当家庭购买产品 A 的选择趋于随组内所有家庭(即村庄或城市社区)的平均选择而变化时,就会出现这种效应。
背景影响:家庭行为往往随着村/邻里背景特征的分布而变化。当个人以某种方式表现的倾向随外生变量的平均值而变化时,就会产生上下文效应。
相关效应:个人倾向于行为相似,因为他们在群体中具有相似的个人特征(即家庭教育或财富)或成为相似制度环境的一部分(即家庭属于同一社会社区 - “种姓” - 或相同的社交俱乐部等)。
正如我在原始帖子中所描述的,我的主要假设涉及内生效应,但我也假设上下文以及相关效应。
曼斯基提到了所谓的反射问题,当“研究人员观察人群中的行为分布并希望推断某个群体的平均行为是否影响组成该群体的个体的行为”时出现。这个“反映问题”是由于群体的平均结果作为回归变量出现在一个方程中,该方程还包括环境的影响(例如村庄/邻里家庭的平均财富)以及个人特征或其他群体层面的变量(例如,制度环境)。Manski 表明,内生效应(用 Manksi 的术语)是无法识别的(特别是无法区分内生效应和上下文效应,
我能想到的一种处理方法是计算组均值,但减去每个家庭的值,并将这些值作为 2 级变量包含在内,但我觉得这样做仍然会出现内生性问题我还没有看到。
我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最好地确定一个家庭购买产品 A 的倾向是否随村/社区购买产品 A 的流行程度而变化?
K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