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理论知识、专业能力)题目

本试卷为四级(理论知识、专业能力)题目,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四级(理论知识、专业能力)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D  )
1、(2019年5月)( )是指向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管理人员了解组织过去的建设、运行状况以及关于重大事件或决策的档案记录的方法。
A、调查研究法
B、当面调查法
C、行为记录法
D、档案记录法
(  C  )
2、(2017年11月)酒店服务员负责看管清扫房间的数量为每人5间,这种定额为( )
A、时间定额
B、产量定额
C、服务定额
D、看管定额
(  A  )
3、(2017年5月)不属于工作岗位调查方式的是( )
A、德尔菲法
B、面谈
C、现场观测
D、书面调查
(  A  )
4、(2015年11月)( )主要强调的是员工应该承担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而不是工作任务的地点和时空条件。
A、职务
B、职责
C、职位
D、岗位
(  C  )
5、(2015年5月)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核算的要求不包括( )。
A、采用适当的核算方法
B、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
C、控制成本和节约能耗
D、加强费用开支的审核和控制
(  C  )
6、(2015年11月) 在招聘广告中不出现招聘企业名称的广告称为( )。
A、隐瞒广告
B、秘密广告
C、遮蔽广告
D、不公开广告
(  C  )
7、(2018年5月)某公司出于上升期,需要招聘大量人员,并在社会上迅速扩大影响,则该公司应选择( )作为招聘信息发布渠道。
A、报纸
B、杂志
C、广播电视
D、因特网
(  D  )
8、(2018年5月)( )适用于初步筛选应聘者。
A、笔试筛选法
B、面试筛选法
C、小组筛选法
D、材料筛选法
(  A  )
9、(2019年5月)( )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指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体现了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增值作用。
A、关键绩效指标
B、一般绩效指标
C、否决指标
D、定性指标
(  D  )
10、(2017年5月) 绩效考评数据分析方法中,( )只根据考评标准进行分析,不与别人的考评结果进行对比。
A、常模分析法
B、能级分析法
C、对比分析法
D、综合分析法
(  D  )
11、(2015年5月) ( )是指用一定的临界点将考评得分划分为若干等级,并对此进行评价的方法。
A、顺序法
B、对比分析法
C、综合分析法
D、能级分析法
(  B  )
12、(2018年11月)( )应严格执行政府颁布的工资指导线。
A、私营企业
B、国有控股企业
C、集体企业
D、外商投资企业
(  C  )
13、(2018年5月)( )不受企业所有制性质、经济效益和支付能力的影响。
A、福利待遇
B、补充保险
C、法定福利
D、个人福利
(  A  )
14、(2016年5月) ( )是指基于劳动合同,为获取工资而有义务处于从属地位、为他人提供劳动的人。
A、雇员
B、用人单位主管
C、雇主
D、劳动力使用者
(  C  )
15、(2015年11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是通过( )来实现的。
A、雇主的选择
B、国家安排
C、劳动力市场
D、双向选择
(  B  )
16、下列典故中,其核心体现爱岗敬业精神的是( )
A、三顾茅庐
B、庖丁解牛
C、买椟还珠
D、刻舟求剑
(  C  )
17、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规范研究方法和( )结合起来运用。
A、实践研究方法
B、客观研究方法
C、实证研究方法
D、实现研究方法
(  B  )
18、( )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职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  D  )
19、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 )。
A、条件
B、方法
C、规则
D、客体
(  A  )
20、( )=(方案Ⅱ的固定成本—方案Ⅰ的固定成本)/(方案Ⅰ的变动成本—方案Ⅱ的变动成本)。
A、临界销售量
B、临界销售额
C、临界销售成本
D、临界销售预测
(  D  )
21、所谓销售渠道是指产品由( )向最终顾客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或企业通过( )到最终顾客的全部市场营销结构。
A、中间商,企业
B、专卖者,消费者
C、消费者,中间商
D、企业,中间商
(  A  )
22、资金筹集费通常在筹资过程中( ),可以作为资金筹集总额的减少。
A、一次性支付
B、分期支付
C、税后支付
D、定期支付
(  C  )
23、( )是决定人生成败、事业成功的两大心理因素。
A、性格与能力
B、能力与差异
C、能力与人格
D、智商与情商
(  B  )
24、心理测量的工具是( )。
A、物理测量
B、心理测验
C、物理测验
D、情商测验
(  A  )
25、( )假设,是史克思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
A、复杂人
B、社会人
C、经纪人
D、经济人
(  B  )
26、( )的三大基石与两种技术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A、人力资源
B、人力资源管理
C、人力资源活动
D、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  D  )
27、将在职的行为表现与过去在各种情况下的态度、行为、偏好和价值观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以便对应聘者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分析,这是( )的设计原理。
A、招聘申请表
B、岗位分析调查问卷
C、加权招聘申请表
D、自传式调查表
(  C  )
28、对于应聘建筑人员的应聘者,需要做的体检项目不包括( )。
A、手眼足协调
B、视觉灵敏度
C、身高170cm以上
D、颜色辨别能力
(  C  )
29、实施培训是指在企业培训组织管理部门或岗位人员的组织下,由培训教师实施培训,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培训
B、考核受训者
C、考核培训教师
D、培训奖惩
(  C  )
30、企业若要进行全员培训,应采用( )。
A、岗前培训
B、脱产培训
C、在岗培训
D、轮岗培训
(  A  )
31、在管理人员教程培训中,总体管理培训的培训目的是( )。
A、塑造领导能力
B、开发参与者的企业家潜能
C、让参与者准备好进行初级管理工作
D、提高参与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
(  B  )
32、在课堂的研讨法中,头脑风暴是为了( )
A、培训综合能力
B、开发创造能力
C、改善人际关系
D、学习职业行为
(  D  )
33、企业在员工培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统称为( )。
A、在职培训成本
B、人力资源费用
C、人力资源管理费用
D、培训成本
(  A  )
34、不同岗位和行业对绩效考评的标准、方式和内容要求不同,因此绩效考评应具有( )
A、针对性
B、导向性
C、指向性
D、多维性
(  C  )
35、( ) 是关键绩效指标得以实现的保障,是对关键绩效指标的补充。
A、技能考评
B、观念考评
C、岗位职责指标
D、自我考评
(  D  )
36、关于薪酬及薪酬管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员工薪酬实质上是一种交换或交易
B、薪酬是员工提供劳动而得到的各种货币与实物报酬的总和
C、企业薪酬管理与其他类型企业的内部薪酬管理无关
D、薪酬管理的目标是减少企业人工成本
(  B  )
37、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而得到的各种货币与实物报酬的总和称为( )
A、奖励
B、薪酬
C、分配
D、报酬
(  A  )
38、( )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A、最低工资率
B、最低工资标准
C、最低工资额
D、最低平均工资
(  D  )
39、选择关键评价要素和权重,对各要素划分等级,并分别赋予分值,然后对每个岗位进行估值的方法属于( )
A、岗位排列法
B、岗位归类法
C、要素比较法
D、要素计点法
(  B  )
40、( )是指根据员工完成合格产品的数量,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计量工资
D、计数工资
(  D  )
41、( )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的功能。
A、劳动法律法规制度
B、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C、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D、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  C  )
4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 )来实现人力资源的配置。
A、招聘单位的选择
B、国家安排
C、劳动力市场
D、求职人员
(  C  )
43、()不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内容。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制度
C、劳动争议民事调解制度
D、劳动争议法律诉讼制度
(  B  )
44、劳动合同变更第一前提要求是( )。
A、共同协商
B、提前书面通知
C、到期前3日
D、到期向劳动者变更劳动合同
(  B  )
45、劳动法律事实包括( )和劳动法律事件。
A、劳动法律关系
B、劳动法律行为
C、劳动法律效力
D、劳动法律后果
(  D  )
46、女职工劳动保护制度不包括( )。
A、确定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B、怀孕、生育、哺乳期保护
C、产假保护
D、生病住院期间保护
(  A  )
47、下列各项不属于组织信息调研具体要求的是( )
A、综合性
B、系统性
C、经济性
D、及时性
(  D  )
48、工时消耗的分类是将员工整个工作班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按照它们的()所作出的区分。
A、长度和区域
B、类型和范围
C、特征和种类
D、性质和特点
(  B  )
49、从系统论的角度,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整体性
B、动态性
C、相关性
D、目的性
(  C  )
50、工作日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A、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工时×100%
B、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C、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日长度×100%
D、制度工作月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月规定长度X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