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卷

本试卷为2023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卷,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B  )
1、教学《丑小鸭》,教师设计了三个思考题:丑小鸭在逃跑的过程中,它的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如何理解丑小鸭最后宁死也要靠近天鹅的行为?请联系有关资料,说说安徒生的创作意图。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前两个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成长的心路历程
B、三个问题设置难度相近,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C、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理解文本主题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  C  )
2、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层次是“懂事儿”,即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语文课堂把这一层次拓展到几乎占领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教师是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实现将这一层次限定在较短时间内的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术语解读,学生必须艰难地掌握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的概念,然后再验证这些概念,但是如果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真髓,就会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为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而归纳其写作风格。
对上述教学论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
C、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  A  )
3、在教授完《囚绿记》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这属于语文教材的哪一个系统能够?
A、练习系统
B、助读系统
C、范文系统
D、作业系统
(  D  )
4、某选修教材设置了“《庄子》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新闻与传记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选读
(  D  )
5、导读鲁迅的《社戏》时,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选自该小说集的课文,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药》
D、《藤野先生》
(  B  )
6、针对修辞手法的练习中,为了帮学生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列举了以下句子,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
A、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B、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进你。
C、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D、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  A  )
7、世人常常赞美人才辈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的作者是( )。
A、赵翼
B、龚自珍
C、郑燮
D、袁枚
(  B  )
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缩小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D、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  C  )
9、王老师在讲到杜甫《戏为六绝句》时提到诗歌中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其中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属诗篇是( )。
A、《长安古意》
B、《帝京篇》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从军行》
(  C  )
10、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获得欧洲乃至世界的声誉,是从他发表的哪一部作品开始的( )。
A、《白痴》
B、《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C、《罪与罚》
D、《卡拉马佐夫兄弟》
(  A  )
11、教师梳理俄国新兴资产者形象,其中果戈里的著名作品《死魂灵》所描写的俄国资本主义积累时期,从地方贵族过渡到新兴资产者的典型是( )。
A、乞乞科夫
B、泼留希金
C、玛尼洛夫
D、索巴凯维奇
(  C  )
12、教师在讲解完“荷马史诗”之后,引导学生总结作品中的人物,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A、巴里斯
B、赫克托耳
C、俄狄浦斯
D、奥德修斯
(  D  )
13、·教师在为学生梳理女性作家专题的作品时,提出在表现下面哪一个主题上,夏洛蒂·勃朗特开了英国文学史的先河( )。
A、追求婚姻自主
B、追求爱情自由
C、追求男女法律平等
D、表现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
(  D  )
14、教师举办巴尔扎克作品人物形象展,其中,巴尔扎克笔下的著名金融资本家的形象有( )。
A、伏脱冷
B、高布赛克
C、葛朗台
D、纽沁根
(  A  )
1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 )。
A、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B、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合作能力
C、合作探究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D、合作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  A  )
1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对这一理念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B、必须按照学校要求,设计和实施课程
C、语文课程不必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可以让学生多读书,多阅读
D、从学生需求的共性出发,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多样性性
(  D  )
17、作业系统也叫语文实践活动系统和训练系统,是指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而培养和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思考练习。以下哪种形式不属于语文教材里的作业系统( )。
A、口头作业
B、书面作业
C、记忆性作业
D、课外作业
(  B  )
18、某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必修(4)苏轼词两首时,设计了以下四个提问、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二、在《定风波》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三、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品味下面句子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相互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阅读以上问题,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师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感抒发、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B、教师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感受,得到人生启示
C、教师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
D、教师设计第四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学作品,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  D  )
19、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教材系统
B、语文课程标准
C、学生实际水平
D、引导学生朗读
(  B  )
20、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
B、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
C、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
D、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
(  B  )
21、《林黛玉进贾府》里面,很多地方都出观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
A、你的观察很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C、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D、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
(  B  )
22、以下关于必修课程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B、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
C、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查分析理解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
D、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查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
(  A  )
23、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做了一份试卷,检测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是下列哪种评价方式?( )。
A、诊断性评价
B、分数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  A  )
24、教师设计“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适合的是( )。
A、演讲与辩论
B、采访与编辑
C、民俗旅游文化
D、儒家论著选读
(  D  )
25、阅读某教师《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实现“选择性”》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突出选择性。在我国的现实情境中,实现选择性的突破口是课程要素,而不仅仅是课程设置。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效果有限,它需要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在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方式、成果的呈现、评价等课程要素中学会选择;从实际状况来看,这些课程要素不能平均用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是亟须突破的要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之间必须建立良性的循环关系,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完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针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选择性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的核心特征
B、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不是实现选修课程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C、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选择性的实现需要兼顾所有课程要素
D、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  C  )
26、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课外阅读内容由教师指定
B、课外阅读活动应安排在校外进行
C、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
(  D  )
27、某教材设置有“感受儒家文化”的学习专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初步了解儒家思想,下列文献不适合的是( )。
A、《齐桓晋文之事》
B、《劝学》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谏逐客书》
(  B  )
28、为了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汪曾祺《葡萄月令》
B、孙犁《荷花淀》
C、张天翼《华威先生》
D、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  B  )
29、阅读“戏剧活动”的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学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或自 己感兴趣的书籍,寻找感兴趣的材料,改编成剧本。
第二阶段,学生举办剧本推介会。大家交流、欣赏各自改编的剧本,评选出优秀 剧本,供同学们选择排演。
第三阶段,戏剧展演。学生依据事先研制的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对各个剧目演出 情节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剧组、演员等。
对上述“戏剧活动”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意在强调学生应将阅读结果转化为表演活动
B、设计体现出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理念
C、教师搭建校园明星成长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兴趣
D、设计让学生做实施者、评价者,教师则做旁观者
(  A  )
30、教学《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  B  )
31、学习《蜀道难》,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写一段评价李白的文字。课堂上,教师展示了几份学生作业和自己的“下水文”。对这一活动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B、师生交流能够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理解诗人情感
C、借助“下水文”,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D、自选文体评价诗人,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  B  )
32、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学生读课文后,教师随而说:“我特别欣赏你读的最后一句‘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我们仿佛感觉有一位大人物要出场了。”该教师评语发挥的功能是( )。
A、检查
B、激励
C、甄别
D、诊断
(  C  )
33、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窦娥冤》之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回答问题不会总是符合教师的课前期待,教师要学会及时应对和调整,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当我安排学生讨论造成窦娥人生悲剧的原因时,学生都是从张驴儿、蔡婆婆等具体人物出发来分析。我用“人人有责”巧妙总结,启发学生从社会视角抓住问题本质。当学生迟疑地说出“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吧”,我又以“有点不自信哦”来幽默评论,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我觉得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渐趋成熟,他们渴望在班级展示自我风采,赢得大家的赞扬,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进行积极的正面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每个问题都设置多个答案,学生的回答就能符合教师期待
B、学生最初不能全面回答问题,是因为对文本内容不够熟悉
C、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思维从浅层到深层的变化轨迹
D、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靠教师的课堂评价才能激发
(  D  )
34、“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  A  )
35、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入环节,按照要求答题。
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容情感,‘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凝重、含畜,也指题材严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指情感和音韵的表现技法;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指情感跌宕起伏,千回百折,郁结难舒。”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登高》来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并探究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尝试着更进一步了解“诗圣”杜甫。
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解释讨论:你能从登高这首诗中读出“沉郁顿挫”的意味来吗?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
B、教师对顿挫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
C、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D、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  C  )
36、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寄周刊编者信》中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以下是几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阿Q正传》和鲁迅对阿Q形象的意见,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
B、以美术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艺术素养
C、以多种材料考查学生对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力
D、以特定学习任务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A  )
37、某教师在九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多彩的戏曲世界”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红与黑》
B、《雷雨》
C、《钦差大臣》
D、《西厢记》
(  A  )
38、教师向学生推荐几本传记作品,下列不合适的是( )。
A、《骆驼祥子》(老舍)
B、《童年》(高尔基)
C、《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
D、《忏悔录》(卢梭)
(  A  )
3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随文学习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对语法修辞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要系统并完整地讲授实用的语法修辞知识
B、要根据语文学习实际需要适当指导和点拨
C、语法修辞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
D、学习语法修辞不宜让学生单纯地读记各种概念
(  A  )
40、某教师在八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成长的岁月”展开阅读,下列
不合适的是( )。
A、《春风沉醉的晚上》
B、《麦田里的守望者》
C、《青春之歌》
D、《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B  )
41、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合的是( )。
A、孙犁《白洋淀纪事》
B、沈从文《湘行散记》
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法布尔《昆虫记》
(  D  )
42、在“汉字书法”的活动课中,学生问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中最先产生的字体,教师正确的回答是( )。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  B  )
43、下面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B、写作过程中不能任由学生想象和幻想,进行创意的表达
C、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
D、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  C  )
44、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学写行楷字,
(A)首先来欣赏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
(多媒体展示,学生欣赏)
师:
(B)很美吧,只要努力,大家也能写出漂亮的行楷字,写行楷字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一起看看“课标”对初中生写字的基本要求。(多媒体呈现)
师:
(C)好,老师给大家介绍行楷字的由来。行书是介于正楷与草书之间的字体。写得稍微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的奔放一点,接近草书的叫“行草”。今天学的行楷字就是行书的一种。
师:
(D)现在拿出写字本、字帖和钢笔。注意纠正以前的坏习惯。头要正,肩要平,身要直,脚要放平稳。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学生对照字帖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
(  A  )
45、阅读某教师“书信写作”的教学活动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学目标:学习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了解现代和古代的书信用语的特点。
活动一:学生阅读书信写作案例和解析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书信写作格式和用语的发展变化历程;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教师评论、总结。
活动二:学生用现代书信用语和格式给孔子写一封信,装入信封,放在信箱里。
活动三:学生从信箱里随机抽取一封信,阅读之后,以孔子的身份,用古代书信用语和格式写一封回信。
活动四: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回信者组成学习小组,将两封信作为学习材料,在对比分析后总结古今书信写作格式和用语的特点及异同。
对上述教学活动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活动一中应该加入系统的书信写作知识讲解
B、活动二和活动三为后续对比分析奠定了基础
C、活动四有助于学生获得书信写作的理性认识
D、四项活动说明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C  )
46、阅读《生命的意义》课堂导人,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交流一下。比你们还要小的时候,老师通过连环画结识了一位英雄,保尔?柯察金,后来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这位钢铁汉子又走进了我心里,影响了我的人生。几年前,我有机会去俄罗斯的时候,特地去拜谒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地(老师使用屏幕显示照片)。这部小说在“感动共和国五十本书”的评选中名列第一。
下列选项对上述导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的经历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
B、教师的铺垫营造了学习课文的情境
C、教师的照片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D、教师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C  )
47、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我来讲讲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大家看大屏幕。
(投影“三步跨栏法”:①指出说明方法;②分析说明效果;③概说对象特征。)
首先看第一步,了解说明方法,请着大屏幕。
(投影“分析范例”: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有些室墙壁下半截铺水磨万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几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师:为了比较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不同,我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
(投影“分析范例”: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有些室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几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师:为了比较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不同,我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
(投影北京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
把两图放一起就相当于列图表来比较。我们还可以打比方,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那么北京园林就是一一
生:大家闺秀!
师: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区别,我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方法。所有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下面大家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分析范例能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的辨别策略
B、第一个例子能呈现作比较这一方法的使用效果
C、教师在教学中一共总结出两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D、整体教学过程讲练结合,层次清楚,思路清晰
(  D  )
48、学习《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给父母听,对喜欢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模仿本文的写景方法,尝试写夏景、秋景或者冬景。根据兴趣选做其中一项。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C、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D、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  A  )
49、教科书中《卖油翁》设置了道练习思考题:“有人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倒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对编者意图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
A、强调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B、鼓励学生展开对话,表达个人观点
C、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整合文本信息
D、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学会质疑探究
(  D  )
50、阅读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活动目标,按照要求答题。
活动目标
(1)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有关交友之道的名言,并识记其中10则。
(2)了解活动方案的要素,初步学会活动设计方案。
(3)学会大方礼貌、清楚明白地发出“邀请”
(4)写一篇自我介绍,并大方、清晰地向同学讲述
(5)聆听他人的发言,能听懂他人发言的意思。
对该活动目标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设置学习情境,联系生活实践,力图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B、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C、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较强,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D、在设定的五项目标中,对于掌握知识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