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
本试卷为2022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C )
1、作业布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关于作业布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
2、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在教学《逍遥游》一课时的导入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在学习《与妻书》这篇文章时,谈到了裴多菲的是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抛弃家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吗,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近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对这一导入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B )
3、教师在讲授《水浒传》分析林冲性格时,不宜选取的下列哪一情节
( C )
4、一位教师在教授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时,要求学生另外举几首李清照的词下列不正确的是
( B )
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乐府三绝”的是( )。
( C )
6、教师梳理巴金的小说时,设立了一个专题。下面不属于巴金以“家”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是( )。
( A )
7、《狂人日记》《月牙儿》《沉沦》这三部作品的作者依次是( )。
( D )
8、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 C )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作家是( )。
( D )
10、教师在总结陆游的诗歌特点时指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下列著名诗句中不属于陆游的作品有( )。
( A )
11、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句式是判断句,以下关于判断句的归纳,哪一项不属于判断句?( )。
( B )
12、教师在讲解修辞方法及作用这一知识点时,为学生举了以下例子,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
13、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为( )。
( C )
14、教学秦观的《鹊桥仙》时,教师指出这首诗表达了描绘的是七夕节,并举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诗歌进行阅读推荐,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 C )
15、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被亚里士多德尊为悲剧典范的是( )。
( C )
16、教师设计“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程,以下不适合入选的是( )。
( A )
17、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试分析一个天才孩童最终变得连平凡人都不及的原因”。对这一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 B )
18、某教师在写作课上,要求学生就刚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人物描写进行仿写,请问她的做法是哪种作文训练方式?( )。
( B )
19、在语文学科中,教授要想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审美情趣,下列做法中恰当的是( )。
( D )
20、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深情地导入:“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无论是按公历还是按农历算,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遇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想起游玩过的迷人风景,也许想买个精致的玩具饰品,也许有许多话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想起中秋节时,全家边尝月饼边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有的学生想起“五一节”在公园游玩,一位救落水儿童的不知名的叔叔;有的学生想起“重阳节”时妈妈给奶奶选贺卡;有的学生想起“六一节”时爸爸给自己送的礼物;有的学生想起“十一”长假到外地游玩时的迷人风景……至此,教师提出作文要求:将你在那个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字数不限。学生“沙沙沙”地挥笔直抒,在一节课时间里,多数同学轻松地完成了习作,而且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有书信,有诗歌,均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对上述教学案例评价不正确的是()。
( B )
21、阅读下面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墙上欣赏到了一幅荷花奖景。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璟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B】(1)配乐朗读第四段。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师:感觉怎么样啊? 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C】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 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
22、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中对教学评价的应用不准确的是( )。
( B )
23、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评价类型,其中,不恰当的是( )。
( A )
24、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对教学评价描述不正确的( )。
( C )
25、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对教学评价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C )
26、课文《包身工》后补充了《背后的故事》,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 B )
27、学习选修课程“古代诗歌意象”,学生了解到很多意象具有“游子”的含义,大家纷纷举例。下列诗句不恰当的是( )。
( D )
28、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我还想补充几则资料供参考,一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二是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深刻体会梁先生“印象最深”“至今不能忘记”等语句。这几则资料对理解文本或许有所帮助。 对上述课例评析中提及的资料分析正确的是( )。
( B )
2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
( B )
30、教学《前赤壁赋》,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下列不正确的是( )。
( D )
31、“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首诗。”这是《再别康桥》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下列选项中,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
( C )
32、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全班学生修改文章,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能力的活动设计是( )。
( B )
33、学习《林黛玉进贾府》(3课时),教师计划使用电影《红楼梦》的视频资料。对这一教学资源使用不正确的是( )。
( B )
34、某教师为了让学生把握《想北平》的情感基调,师生一起查阅资料,梳理“故乡”的含义、类型、价值等,对教师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 D )
35、阅读《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文章的第一段做了一些改动,请大家听听——“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大家比较课文,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修改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生1:去掉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个具体的时间,这是马克思逝世的时刻。作者永远不会忘却,凝聚着作者无限伤痛。没有这一特定的时刻就无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感伤。 生2: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删去了“最”,就削弱了马克思的影响。把“停止思想了”改为“停止心跳了”,不能照应思想家,也不能表现马克思一生不断探索不停思考的特点。 生3:删去了“还不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之情;“还不到两分钟”,流露出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 生4:“逝世”的表达过于直接。“睡着了”说得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离去的安详和无憾。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很有表现力,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出自己体会最深刻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
( A )
36、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幅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邪猎梳理而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 D )
37、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我有意识地搜集语料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围绕“老龄社会”这一话题节选三则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包括《“银发潮”将席卷中国》《老龄化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新型居家养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良策》。然后,我设计三项学习活动:(1)根据材料内容为“人口老龄化”下定义,并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现实影响。(2)有人认为实行“二胎政策”能够化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有人认为这种对策治标不治本。请任选一方,运用材料中的数据和事实,结合社会生活,谈谈自己的观点。(3)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材料提及的上海市社区经验,为自己家庭所在的社区写一份《近五年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建议》。 对上述教学叙事中“学习活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
38、教师围绕“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 B )
39、某教材《威尼斯商人》一课有这样的练习题:一、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全篇的剧情,展开想象,补充一些细节,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故事。二、鲍西娅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又是怎样解决这场冲突的,试分析她的性格特点。对上述练习题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 )。
( C )
40、《故乡》中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 B )
4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对该教学建议,不恰当的是( )。
( B )
42、说明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讲解三种说明顺序,下列不适合作为说明顺序的是( )。
( B )
43、教师讲授课文《我的母亲》时,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描写亲情的作品,下列选项中适合的是( )。
( C )
44、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下列不适合的是( )。
( D )
45、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所用的“拟人”修辞手法时,拟找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
( B )
46、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今天,我们要穿越八百年的时空,回到风雨飘摇的南宋,去会见一位以剑填词、用血写诗的词人,一位赤胆忠心、大义凛然的英雄,一位侠骨柔肠、慷慨纵横的勇士。他是谁呢? 生:辛弃疾 师:对,辛弃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PPT显示辛弃疾像及简介文字:“其人:字幼安,号稼轩。其事:千里走单骑,虎穴取叛逆。闲置二十年,犹怀报国志。其词:笔力雄厚,词风与苏轼并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教师解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48岁时所作的一首词,(板书课题)看,题目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词的风格? 生:壮 师:对,一个“壮”字。(教师板书“壮”字)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D )
47、学习闻一多《想和做》后,教师布置一项作业,引导学生运用表格积累成语“锲而不舍”,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
( C )
48、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说到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了,我们再来看看分茴香豆的细节。 生1:看这个“罩”字,孔乙己本来是挺善良的,给孩子们分豆吃,可是又“罩”住,说明孔乙己太幼稚了,甚至用迂腐来形容都不为过。 生2:他的整个动作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孩子还想要,他就用五指将碟子“罩”住,不肯多给,有点抠门的样子。 生3:孔乙己思想比较幼稚,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他给每人一颗豆,想大方,可是又不能特别大方。 生4:他还用古文的方式来说话,引得孩子们笑,连小孩子都有些瞧不起他。不仅说明他的社会地位低,也说明当时的社会很不公平。 师:好,我来做点总结。这个地方,孔乙己只有一碟茴香豆,他还分给小孩,说明他还是很善良的,可是每人分完一颗,他就说:“多乎哉?不多也。”又穷又酸。 “穷”是因为他没多少钱,他只有一碟茴香豆,分一点点就可以了。“酸”是说他口中的那些迂腐口语。 从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角度,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 下列正确的是( )。
( B )
49、教师在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形成性评价”这一内容时,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下列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合适的是( )。
( A )
50、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后,选择了一道课后练习题作为作业:“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对教师选用此题的目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相关标签: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