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

本试卷为2022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C  )
1、作业布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关于作业布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作业的布置应体现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B、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心选择作业题
C、作业布置无需考虑学生的兴趣
D、学生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层次性。
(  A  )
2、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在教学《逍遥游》一课时的导入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在学习《与妻书》这篇文章时,谈到了裴多菲的是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抛弃家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吗,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近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对这一导入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现实生活中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引导学生深入作者思想深处,探究文本主旨
C、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D、探究文章结构,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  B  )
3、教师在讲授《水浒传》分析林冲性格时,不宜选取的下列哪一情节
A、火烧草料场
B、血溅鸳鸯楼
C、误闯白虎堂
D、风雪山神庙
(  C  )
4、一位教师在教授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时,要求学生另外举几首李清照的词下列不正确的是
A、《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B、《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C、《望海潮--东南形胜》
D、《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已深》
(  B  )
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乐府三绝”的是( )。
A、《孔雀东南飞》
B、《迢迢牵牛星》
C、《木兰诗》
D、《秦妇吟》
(  C  )
6、教师梳理巴金的小说时,设立了一个专题。下面不属于巴金以“家”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是( )。
A、《春》
B、《寒夜》
C、《灭亡》
D、《憩园》
(  A  )
7、《狂人日记》《月牙儿》《沉沦》这三部作品的作者依次是( )。
A、鲁迅、老舍、郁达夫
B、老舍、鲁迅、郁达夫
C、郁达夫、老舍、鲁迅
D、郁达夫、鲁迅、老舍
(  D  )
8、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  C  )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作家是( )。
A、关汉卿
B、张养浩
C、马致远
D、张可久
(  D  )
10、教师在总结陆游的诗歌特点时指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下列著名诗句中不属于陆游的作品有( )。
A、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A  )
11、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句式是判断句,以下关于判断句的归纳,哪一项不属于判断句?( )。
A、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义又甚於攘人犬豕鸡豚者,何故也?
B、吾所欲者,土也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计者,所以定事也
(  B  )
12、教师在讲解修辞方法及作用这一知识点时,为学生举了以下例子,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美丽形象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和联想的修辞手法把瀑布奔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躬耕在南阳宛县卧龙岗的诸葛亮的情况
(  A  )
13、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为( )。
A、《木兰诗》
B、《西洲曲》
C、《子夜歌》
D、《企喻歌》
(  C  )
14、教学秦观的《鹊桥仙》时,教师指出这首诗表达了描绘的是七夕节,并举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诗歌进行阅读推荐,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的《寒食》
C、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D、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  C  )
15、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被亚里士多德尊为悲剧典范的是( )。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B、《安提戈涅》
C、《俄狄浦斯王》
D、《美狄亚》
(  C  )
16、教师设计“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程,以下不适合入选的是( )。
A、《新月集》
B、《凤凰涅槃》
C、《彷徨》
D、《文化苦旅》
(  A  )
17、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试分析一个天才孩童最终变得连平凡人都不及的原因”。对这一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入探究
B、意在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C、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D、再现文章的语言艺术,体现文章的语言美
(  B  )
18、某教师在写作课上,要求学生就刚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人物描写进行仿写,请问她的做法是哪种作文训练方式?( )。
A、命题作文训练
B、单项作文训练
C、话题作文训练
D、材料作文训练
(  B  )
19、在语文学科中,教授要想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审美情趣,下列做法中恰当的是( )。
A、通过开设某节专门的课堂学习
B、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C、作为课下作业
D、通过总结和提升
(  D  )
20、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深情地导入:“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无论是按公历还是按农历算,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遇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想起游玩过的迷人风景,也许想买个精致的玩具饰品,也许有许多话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想起中秋节时,全家边尝月饼边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有的学生想起“五一节”在公园游玩,一位救落水儿童的不知名的叔叔;有的学生想起“重阳节”时妈妈给奶奶选贺卡;有的学生想起“六一节”时爸爸给自己送的礼物;有的学生想起“十一”长假到外地游玩时的迷人风景……至此,教师提出作文要求:将你在那个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字数不限。学生“沙沙沙”地挥笔直抒,在一节课时间里,多数同学轻松地完成了习作,而且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有书信,有诗歌,均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对上述教学案例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精心创设的导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广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B、组织作文教学时,教师将习作所涉及的范围适当拓宽,降低了运用知识的难度,学生能够多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写作
C、这样的写作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便于再现学生储藏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历.记忆的大门一旦打开,写出好的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D、写作练习时不应该对字数文体等加以限制,适当拓宽写作要求,其实就是扩大了学生完成习作的自由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  B  )
21、阅读下面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墙上欣赏到了一幅荷花奖景。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璟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B】(1)配乐朗读第四段。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师:感觉怎么样啊?
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C】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
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古代诗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引出本课写荷花、荷塘的名篇,导人自然
B、多媒体使用不当,采用配乐形式朗诵课文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
C、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D、运用多媒体及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在情境中深化课堂教学
(  C  )
22、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中对教学评价的应用不准确的是( )。
A、只有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B、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等进行的评价
C、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对学生运用形成性评价就可以了
D、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学期末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
(  B  )
23、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评价类型,其中,不恰当的是( )。
A、诊断性评价
B、分数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  A  )
24、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对教学评价描述不正确的( )。
A、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事前评价”
B、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参照的标准是课时教学目标
C、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更强调及时反馈
D、以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为目的的评价是诊断性评价
(  C  )
25、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对教学评价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教学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也可以是学生的表现
B、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C、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完全依靠对其考试成绩的评价
D、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  C  )
26、课文《包身工》后补充了《背后的故事》,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课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  B  )
27、学习选修课程“古代诗歌意象”,学生了解到很多意象具有“游子”的含义,大家纷纷举例。下列诗句不恰当的是( )。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赠裴十四》)
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
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
(  D  )
28、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我还想补充几则资料供参考,一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二是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深刻体会梁先生“印象最深”“至今不能忘记”等语句。这几则资料对理解文本或许有所帮助。
对上述课例评析中提及的资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帮助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梁启超其人其文
B、三份资料指向不一,不利于师生解读文本
C、均为回忆性散文,对了解人物性格有所帮助
D、供教师备课参考,不宜作为课堂教学资源
(  B  )
2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讨论和辩论是多向互动交流,辩驳是单向信息传递
B、从讨论到辩论,体现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过程
C、讨论和辩论强调交际过程的合作,辩驳突出体现学生的自我表达
D、讨论属于非正式场合的表达,辩论、辩驳更强调正式场合的交流
(  B  )
30、教学《前赤壁赋》,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壬戌”采用的是我国自古以来使用的干支纪年法
B、“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初二,“望”是指每月初一
C、“美人”常被古人当成明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赋”是一种古代文体,发展到宋代时叫“文赋”
(  D  )
31、“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首诗。”这是《再别康桥》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下列选项中,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
A、引领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图画美
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C、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
D、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  C  )
32、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全班学生修改文章,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能力的活动设计是( )。
A、选取典型的考场样文,教师做权威讲解
B、提供修改后的作文,教师做详细的分析
C、学生分享修改经验,当堂进行修改实践
D、讲授写作修改知识,要求学生梳理总结
(  B  )
33、学习《林黛玉进贾府》(3课时),教师计划使用电影《红楼梦》的视频资料。对这一教学资源使用不正确的是( )。
A、课后播放整部电影,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B、播放整部电影,引导学生欣赏电影的场景设置与形象塑造
C、播放王熙凤出场的片段,指导学生分析原著与电影的异同
D、课前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片段,引领学生进入小说营造的氛围
(  B  )
34、某教师为了让学生把握《想北平》的情感基调,师生一起查阅资料,梳理“故乡”的含义、类型、价值等,对教师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好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B、概念梳理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难达成学习目标
C、文本之外的学习内容较多,未能凸显文本的学习价值
D、学生查阅资料梳理概念,落实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  D  )
35、阅读《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文章的第一段做了一些改动,请大家听听——“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大家比较课文,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修改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生1:去掉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个具体的时间,这是马克思逝世的时刻。作者永远不会忘却,凝聚着作者无限伤痛。没有这一特定的时刻就无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感伤。
生2: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删去了“最”,就削弱了马克思的影响。把“停止思想了”改为“停止心跳了”,不能照应思想家,也不能表现马克思一生不断探索不停思考的特点。
生3:删去了“还不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之情;“还不到两分钟”,流露出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
生4:“逝世”的表达过于直接。“睡着了”说得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离去的安详和无憾。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很有表现力,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出自己体会最深刻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
A、启发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思路
B、以语言学习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C、借助教师改动后的文字,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主题的深刻性
D、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性,丰富学生品读语言的经验
(  A  )
36、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幅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邪猎梳理而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 韩愈 汤显祖
B、屈原 苏轼 王实甫
C、杜甫 苏轼 王实甫
D、杜甫 韩愈 汤显祖
(  D  )
37、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我有意识地搜集语料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围绕“老龄社会”这一话题节选三则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包括《“银发潮”将席卷中国》《老龄化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新型居家养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良策》。然后,我设计三项学习活动:(1)根据材料内容为“人口老龄化”下定义,并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现实影响。(2)有人认为实行“二胎政策”能够化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有人认为这种对策治标不治本。请任选一方,运用材料中的数据和事实,结合社会生活,谈谈自己的观点。(3)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材料提及的上海市社区经验,为自己家庭所在的社区写一份《近五年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建议》。
对上述教学叙事中“学习活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融入了“读写结合”的学习策略
B、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C、能够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D、侧重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  A  )
38、教师围绕“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老舍《骆驼祥子》
B、傅雷《傅雷家书》
C、埃德加 ·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B  )
39、某教材《威尼斯商人》一课有这样的练习题:一、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全篇的剧情,展开想象,补充一些细节,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故事。二、鲍西娅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又是怎样解决这场冲突的,试分析她的性格特点。对上述练习题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 )。
A、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B、关注对语言的品味与探究
C、有根据地进行想象性的写作
D、促进写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
(  C  )
40、《故乡》中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体会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B、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重要意义
C、分析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缘由
D、通过梳理情节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  B  )
4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对该教学建议,不恰当的是( )。
A、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整合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教学活动
B、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讲授,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打好语文基础
C、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D、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  B  )
42、说明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讲解三种说明顺序,下列不适合作为说明顺序的是( )。
A、时间变化
B、情感发展
C、空间转换
D、逻辑关系
(  B  )
43、教师讲授课文《我的母亲》时,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描写亲情的作品,下列选项中适合的是( )。
A、都德《最后一课》
B、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C、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D、茹志鹃《百合花》
(  C  )
44、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鲁迅《故乡》
B、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契诃夫《变色龙》
D、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  D  )
45、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所用的“拟人”修辞手法时,拟找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
A、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B  )
46、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今天,我们要穿越八百年的时空,回到风雨飘摇的南宋,去会见一位以剑填词、用血写诗的词人,一位赤胆忠心、大义凛然的英雄,一位侠骨柔肠、慷慨纵横的勇士。他是谁呢?
生:辛弃疾
师:对,辛弃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PPT显示辛弃疾像及简介文字:“其人:字幼安,号稼轩。其事:千里走单骑,虎穴取叛逆。闲置二十年,犹怀报国志。其词:笔力雄厚,词风与苏轼并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教师解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48岁时所作的一首词,(板书课题)看,题目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词的风格?
生:壮
师:对,一个“壮”字。(教师板书“壮”字)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头介绍辛弃疾的话与课文风格一致
B、导语重在激发兴趣,应该更加活泼有趣
C、PPT文字经过教师精心加工,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D、聚集“壮”字,能够抓信题眼,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  D  )
47、学习闻一多《想和做》后,教师布置一项作业,引导学生运用表格积累成语“锲而不舍”,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积累的方法
B、画图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成语的含义外显出来
C、规避了枯燥的机械训练,增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D、从评价方式看,该教师能够有效运用终结性评价
(  C  )
48、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说到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了,我们再来看看分茴香豆的细节。
生1:看这个“罩”字,孔乙己本来是挺善良的,给孩子们分豆吃,可是又“罩”住,说明孔乙己太幼稚了,甚至用迂腐来形容都不为过。
生2:他的整个动作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孩子还想要,他就用五指将碟子“罩”住,不肯多给,有点抠门的样子。
生3:孔乙己思想比较幼稚,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他给每人一颗豆,想大方,可是又不能特别大方。
生4:他还用古文的方式来说话,引得孩子们笑,连小孩子都有些瞧不起他。不仅说明他的社会地位低,也说明当时的社会很不公平。
师:好,我来做点总结。这个地方,孔乙己只有一碟茴香豆,他还分给小孩,说明他还是很善良的,可是每人分完一颗,他就说:“多乎哉?不多也。”又穷又酸。 “穷”是因为他没多少钱,他只有一碟茴香豆,分一点点就可以了。“酸”是说他口中的那些迂腐口语。
从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角度,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 下列正确的是( )。
A、生1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不打断学生,学生自能悟出人物形象
B、教师应该让生4模仿孔乙己说话时的语气,让学生通过模仿理解人物性格
C、教师应让其他学生对上述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对形象的理解
D、教师最后的分析结论阐释清晰,学生能由此准确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  B  )
49、教师在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形成性评价”这一内容时,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下列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合适的是( )。
A、语文课程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水平
B、形成性评价应综合应用多种评价方式
C、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应该侧重于诊断
D、形成性评价应强化对学生的定性评价
(  A  )
50、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后,选择了一道课后练习题作为作业:“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对教师选用此题的目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B、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C、启示学生说明事物要抓特征
D、巩固学习的内容、提高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