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样卷

本试卷为(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样卷,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B  )
1、在学习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中外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整理,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下列选项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业布置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后习题作业,而是培养学生的搜集同类文章的能力
B、课下应给学生布置固定的篇目去阅读,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
C、更多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下也能更好地学习
D、留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出发,教师布置的这一作业结合从读文章这个角度出发
(  C  )
2、语文教师要选拔语文能力强的同学参加学校语文能力大赛,合理的选拔方式是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相对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  A  )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通过对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积累-整合
B、感受-奖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  C  )
4、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提到与其同游秦淮河的现代作家是( )。
A、丰子恺
B、林语堂
C、俞平伯
D、郁达夫
(  A  )
5、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 )等。
A、舒婷的《致橡树》
B、铁凝的《哦,香雪》
C、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D、萧红的《生死场》
(  C  )
6、教师引导学生对代词进行分类,“我、你、他”是( )。
A、指示代词
B、疑问代词
C、人称代词
D、名词
(  C  )
7、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离骚》里的通假字,下列学生的笔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B、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辟通僻
C、乘骐难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倒
D、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正通证
(  B  )
8、在初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尚任《桃花扇》
B、白朴《长生殿》
C、蒲松龄《聊斋志异》
D、吴敬梓《儒林外史》
(  B  )
9、普希金是俄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别林斯基称普希金的哪一部作品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
A、《别尔金小说集》
B、《叶甫盖尼.奥涅金》
C、《上尉的女儿》
D、《自由颂》
(  D  )
10、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提及西方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下列不属于的是( )。
A、阿巴贡
B、夏洛克
C、葛朗台
D、乞乞科夫
(  C  )
1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应用·拓展
D、应用·鉴赏
(  B  )
12、关于语文教材的设计思想中哪一项不正确( )。
A、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注重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
B、语文教材应选取经典课文,不必体现时代性
C、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D、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D  )
13、某版语文教科书课文下面是对本课重点字词的解释,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选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练习系统
D、助读系统
(  A  )
14、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以下哪种课堂收束方式符合这段描述( )。
A、悬念式收束
B、作业式收束
C、比较式收束
D、拓展式收束
(  B  )
15、以下不属于教学设计原则的一项是( )。
A、整体性原则
B、及时性原则
C、实效性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  C  )
16、按照教材内容所含的含义推力过程而设计的板书,特点是能显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哪种板书形式( )。
A、并列式
B、从属式
C、演绎式
D、归纳式
(  B  )
17、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爱自己的父母,尊敬父母的意见和决定,但有时候,你们会和父母在某件事情的认识上达不成一致,在思想上闹矛盾。这种情况下你们都是怎样处理的?《羚羊木雕》中的‘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位教师的课堂导入用到了下列哪种导入方式?( )
A、解题导入法
B、激活生活经验法
C、媒体导入法
D、案例导入法
(  D  )
18、对以上教学构想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口语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与说互动的过程,这个课堂构想,就在想方设法实现课堂中“说”的双向互动
B、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教学时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去校园里找到春天,看到春天,再进行交流,避免了无话可说或者说空话的情况
C、“说”的能力是在“说”的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靠传授知识技能所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练
D、口语交际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应该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如自我介绍、课前演讲等
(  D  )
19、教师对教学评价的类型进行了汇总,下面几种评价中,不属于从评价结果的体现来看的是( )。
A、分数评价
B、等级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定量评价
(  D  )
20、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总角:婴儿一两岁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束发:少年七八岁
C、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豆蔻:女子十五岁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加冠:男子二十岁
(  C  )
21、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选修课程中倡导专题阅读并不是否定单篇教学的价值,单篇教学在理解文本脉络结构,揭示文本解读思路,训练核心读写技巧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甚至说,教好单篇正是开展专题阅读的基础。但是,高中阶段不能仅停留在单篇教学,这是我们从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中得到的共识。专题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予我们一种语文课程的整体观照意识,提醒教师要基于语言实践活动来整合听说读写等多样的语文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当然,专题阅读也带来诸多挑战,比如,教学内容的整合、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业评价的转型、教师角色的转换等。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单篇教学与专题阅读的差异在于课堂容量不同
B、整体观照是指整合语文课程内部各种教学资源
C、关键能力应该包括鉴赏评价、迁移运用等能力
D、专题阅读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终结性评价方式
(  C  )
22、学完《古诗十九首 · 涉江采芙蓉》,教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描写荷花的古诗词。下列诗句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城子》)
B、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龚翔麟《菩萨蛮》)
C、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
D、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蔡松年《鹧鸪天》)
(  C  )
23、学习《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 )。
A、感生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D、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
(  C  )
24、某练习册选择了一篇介绍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的传记,并设计了四道阅读思考题,其中,能够训练学生推断能力的思考题,合适的是( )。
A、这位科学家在环境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B、这位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原因是什么?
C、这位科学家的生态理论对当前的环境治理有什么价值?
D、这位科学家的品格和治学精神有哪些值得青少年学习?
(  C  )
25、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然后再找出贾府中其他人描述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第二,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第三,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比较两篇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学生讨论,小组汇报,展示个性化观点。第四,教师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从整体设计和安排来看,教师对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
B、第一环节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C、第二环节使用视频时没有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教学意图不明确
D、第三环节拓展阅读引入的资料,与课文的教学重点联系不紧密
(  B  )
26、朱光潜先生曾说“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观点,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析语言在特定语境下对作品内涵和人物内心的揭示
B、着力引导学生分析语句修辞效果,掌握文章的具体手法
C、引导学生从富有个性的对话的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D、将品味语言与体验情感、领会内涵融为一体设计学习活动
(  B  )
27、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认真梳理教材中包含“如”的语句,解释“如”字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动词,离开(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连词,如果(《孟子 · 寡人之于国也》)
C、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介词,好像(杜甫《石壕吏》)
D、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动词,应当(《列子 · 愚公移山》)
(  C  )
28、阅读《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已经自读《自序》,并做了一些批注。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篇文章,先看第一段,请找出能够作为整篇文章线索的几个关键词。
生:梦、寂寞、呐喊。
师:鲁迅从寂寞中出来直接就呐喊了吗?还有哪几个关键词?
生:希望。
(教师板书:梦、寂寞、希望、呐喊)
师:今天我们就以这四个关键词为线索分析、鉴赏课文,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我把大家分成四个组,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解读这部分内容。一旦选择,就要对这部分文字负责。好,那四个组就叫梦之队、寂寞之源、希望之种、呐喊之组吧,现在给大家10分钟时间:5分钟自读,5分钟组内交流。读的时候注意:第一,文采,也就是哪个词句或语段特别精彩;第二,主旨,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第三,解释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
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
(  D  )
29、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师补充了“左联五烈士”的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对教师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拓展的材料丰富多元,可考虑不同文本类型或多位作者
B、通过多篇文本的专题阅读,学生获得了多重的情感体验
C、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要考虑课内外、单篇多篇的结合
D、由文本世界延伸到当下社会生活,建构文本的现实意义
(  D  )
30、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设计了《“悦读”学习自我评价表》(见下边),对该评价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具有操作性,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讨论、交流能力
B、具有过程性,能够考察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学习状况
C、具有激励性,能够激发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D、具有统一性,能够用标准的尺度对学生阅读作终结性评价
(  C  )
31、在“魅力广告语”学习活动中,教师出示献血广告“但愿人长久,热血注心田”,请学生参照这个例子,化用诗歌名句仿写。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献血献爱心,血浓情更浓
B、以我热血,点燃他人生命之光
C、鲜血诚可贵,助人价更高
D、好人献上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
(  D  )
32、教师开设了“中华楹联赏析”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文化论著研读
D、语言文字应用
(  B  )
33、导读《朝花夕拾》时,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选自该散文集的课文,下列不正确的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社戏》
C、《藤野先生》
D、《阿长与<山海经>》
(  C  )
34、学生对“借喻”这一修辞手法不太了解,教师搜集课文中的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适合的是( )。
A、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B、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济南的冬天》)
C、我似乎找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故乡》)
D、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藤萝瀑布》)
(  A  )
35、某版七年级教科书中列有补白,介绍了“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和拟声词”的知识。对这些补白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解决解读文本时遇到的困难点
B、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
C、提示学生语法知识是七年级考查的重点
D、激发学生学习课外语法知识的浓厚兴趣
(  B  )
36、阅读下列作文题目,按照要求答题。
题目一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选择,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晚上看什么电视节目?去什么餐馆用餐?这些问题常常让我们琢磨不定,不知所措,更不用说那些刚到这里的新移民和留学生了。请从上述事例或生活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来人解释该如何选择。
题目二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请课外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一有明确的写作目的,题目二有具体的阅读对象
B、题目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题目二引导学生运用资料
C、题目一侧重训练写作能力,题目二侧重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D、题目一重在考查说明的能力,题目二重在考查叙事的能力
(  A  )
37、学习成语专题,教师举例讲解包含“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的成语。下列适合的是( )。
A、一鼓作气
B、摧枯拉朽
C、可歌可泣
D、不耻下问
(  A  )
38、教师告诉学生古代文人喜欢寄情山水,通过作品表现豁达的心境,建议学生搜集这类作品,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A  )
39、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安排学生总结一次语句中宾语前置的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 )。
A、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见渔人,乃大惊(陶渊明《桃花源记》)
C、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C  )
40、阅读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教师正确、深刻、新颖地解读文本,获取独特的体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必须考虑到教与学的需要。教学文本解读不同于学者的研究性解读,也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欣赏性解读,教学文本解读,是为教学需要进行的解读,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审美感悟,带领学生深入开展语文学习。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学文本解读涵盖了研究性解读、欣赏性解读的全部特征
B、教学文本解读与研究性、欣赏性解读的主要差异是文本差异
C、教学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为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D、教学文本解读是教师为了提高审美能力而进行的个性化解读
(  C  )
41、阅读《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学生上台板书)
师:
(A)字写得还不错,笔顺正确,结构匀称,值得大家学习。
师:
(B)再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给全班朗读课文。
(学生纷纷举手,指定一位学生朗读,安排其他同学纠错)
师:这位同学读得还不错,其他同学听得很认真,纠正了几个读音错误,下面全班同学齐声把课文朗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似乎看到了课文中描绘的秀丽、壮美的景色。如果再注意情感,那就更好了,老师给大家示范以下。(教师范读)
师:我们再来朗读。朗读时,要想象天空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作者坐在船上,随流水飘荡。
(C)(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船儿呦,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些美丽地福寿江看个够……(课堂里想起热烈的掌声,学生朗读)
师:
(D)读得不错,大家看看,第一段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评价内容具体,对全班学生书写具有引导作用
B、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C、即兴唱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重点
D、朗读后直接分析结构,缺乏过渡,略显突兀
(  C  )
42、阅读《行路难》的课例评析,回答问题。
本课是《行路难》设计的朗读课型。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层层朗读推进对文本的理解,但朗读在课堂中体现得不到位。首先,从形式上讲,这节课采用了自由读、范读、个人展示读、师生配合读几种形式,但教学设计中的分角色读、轮读在课堂上未体现。其次,从时间上说,学生自由读2分钟,范读1分钟10秒,展示读1分钟,齐读2分30秒,配合读31秒,合计7分11秒,对一节朗读课讲,在90分钟的课上占的比例太小。再次,从参与人数来说,除了两个自由读,三个齐读,70名学生只有6名学生朗读,课堂参与度不够。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教师的预设和课堂生成是一致的
B、教学内容设计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C、多样的朗读形式意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D、有限的课堂时问不利于朗读的充分展开
(  A  )
43、阅读某教师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综合性学习不是孤立的行为,不是学生一个人的活动,每一次开展的好的活动都是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情感沟通。
我们应该对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加以利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情境。这次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其中不仅包含了家长和学生的智慧,更包含了家长和学生的情感。
综合性学习的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和学生合作,让学生和其他科目的老师合作,让学生和博物馆合作。当然,这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因为很多工作靠一个人是做不了的。在这个时代,必须学会合作。
经过反思,这次活动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很多过程性资料没有留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等等。这也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改进的。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增强综合性学习的实效应该留存过程性资料
B、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必须进行小组的合作
C、综合性学习必须由学生自主向社会资源求助
D、凭教师个人的力量难以独立设计综合性学习
(  D  )
44、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新闻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答):真实,准确。
师:很好,这篇新闻中哪里最能体现这一语言特点呢?
生:关于时间的表述。
师:
(A)很好,请画出关于时间表述的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七嘴八舌地回答)
师:非常好。这类句子具有“多”而“准确”的特点。你们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计时准确到了每时每分。
师:
(B)作者为什么要频繁使用精确的计时呢?
生:新闻语言要求准备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师:
(C)对,时间衔接非常紧密,就像我们用相机连拍一样。这种表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就像等待久别的亲人,急切盼望回归。
师:说得很恰当,大家注意到时间表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有,比如“在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其他地方都是用数字表达,这里的“第一分钟”用文字表述。
师:
(D)这位同学读得非常细致,这个“最后”和“新的”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生:“最后”是相对英国殖民统治而言,“新的”是相对于中国政府收复香港而言。
师:很好。这里的表述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终于盼到了回归时刻,有一种自豪感。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表达时间的语句入手,教学切入点选择恰当
B、追问重复前一教学环节,小结了新闻语言特点
C、提问能调动日常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D、提示语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情感
(  C  )
45、阅读作文教学案例(节选),按要求答题
“这节课,我们上作文课。”(话音刚落,就听见几个学生唉声叹气,还隐约听见一句“真乏味!”我装作没听见)
“怎么都愁眉苦脸啊?如果作文让你们这么痛苦,就那翻到《金色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吧!”(我看见学生都露出笑脸,于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遍,全班齐读,要求咬准字音,流利朗读;第二遍,男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女生倾听后,评价男生的朗读)
“老师,我觉得男生的感情处理的不好。从课文第一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就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想象,也就是说,作者渴望变成一朵金色花。所以,朗读时应读出渴望,向往之情来。”(我情不自禁的竖起大拇指,觉得目的达到了,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想象,而这节作文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该教学案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教师把作文课变成阅读课,处理不当
B、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应该做一次示范
C、注重读写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D、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  A  )
46、阅读《背影》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师:现在我们来研习课文中最感人的细节描写:从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 台,买了橘子的文字中,大家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分析、思考。
同学1:很感人。
教师:有想法,可不可以再细致深入一些呢?
同学2:细节描写在传递人的内心情感上有突出的作用。
教师:深入多了,能不能在文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再细致一些呢?
同学3:老师,您看,朱自清的爸爸“穿过铁道”,这是违反交通规则,多危险啊!
教师:这位同学看到与大家迥异的方面,他所陈述的事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表明他阅读非常细致。那么,怎么看待他所提出的问题呢?我们学习《背影》通过文字来体验如何表达情感,至于父亲穿过铁道的行为得当与否,也许有其讨论的价值,却与我们的目标不一致,但是请大家关注,这位同学评价说“多危险啊”,强调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去为儿子买橘子,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父亲的舐犊情深。
全体学生:(鼓掌)是啊!
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提出的异议,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B、教师依据散文文体特征所做的处理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文体特点
C、教师对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式没有给予恰当的肯定
D、教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异议,做了必要的引导与分析
(  B  )
47、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科学小品文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这类文章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出示多媒体课件:
原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改句——立春过后,大地苏醒,冰雪都化了,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了,再过两个月,燕子回来了。)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用得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的状态。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比较科学小品文与散文,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
B、比较课文的原句与改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
C、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意在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章描摹的春天之美
D、讲解拟人和比喻,使学生领会修辞在不同文章中表达效果的差异性
(  D  )
48、阅读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春天是一个诗情画意、充满生机的季节。你们最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客春天呢?
学生积极分享:春和景明,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色满园……
师:听了大家的形容,老师的心情“如沐春风”。
(众学生笑)
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书写对春天的感受。你们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大家来简单赏析。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遍看近却无”,写出小草在春雨滋润下刚则萌发的样子。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柳树在春风中端庄优美的身姿。
(学生赏析了很多诗句)
师:大家积累的诗句还真不少。诗人喜欢描写春天,画家喜欢描绘春天。下面,你们来做一回诗人,当一次画家。每人画一幅春景,配上喜欢的诗句,一会儿轮流展示。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偏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B、诗歌赏析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跨学科的教学特点
C、教学中插入绘画干扰了学生对诗句的深入品味
D、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  D  )
49、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紧扣词语理解,又超脱于词语之外。比如对“喷”和“降落”的分析,就是联系诗中刻画的“滹沱河”整体形象来理解的。从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看到,我是联系整体来看细节,不是孤立地看。因为诗歌的美首先在整体的浑然天成,对词语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局部的、表层的意思,此外,我还带着审美体验和感受来理解,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而不是冷漠地作纯技术分析。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理解词语意义应该基于诗歌的整体内容
B、揣度词语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鉴常诗歌
C、品味词语需要同时关注其本义和语境义
D、分析词语基本意义就可以领会诗人情感
(  A  )
50、教学李白《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曹操《观沧海》
B、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C、杜牧《泊秦淮》
D、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