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本试卷为2023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A  )
1、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所批判的“精神的巴士底监狱”指的是( )
A、教会
B、君主政权
C、封建制度
D、德国的检查制度
(  D  )
2、在公开课上讲《荷塘月色》时,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不属于教师精心安排的是
A、教师在讲完课后,黑板上的板书上有“天头”,下有“地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B、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试试展现月下的荷塘景色图,以更好地体课文语境
C、教师领读课文时,站在讲台“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向学生朗读
D、学生在教师教授后,因为被朱自清的美文吸引,产生想一睹朱自清其他美文的想法
(  D  )
3、语文小测验后,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已经讲过的课文理解程度不一样,导致分数有的高有的低。对上述现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现象表现了学生的差异性
B、学生对同一现象理解的差异,会造成学习成果的差异
C、教师应考虑如何建构教学让学生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
D、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不必改变教学策略
(  C  )
4、某教师开设名著导读课,课程的主题是母爱,要求学生分享有关母爱的作品,下列作品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
A、胡适《我的母亲》
B、冰心《荷叶?母亲》
C、矛盾《子夜》
D、孟郊《游子吟》
(  D  )
5、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凝固咫尺眼花缭乱深居简出
B、剽悍萦回克勤克俭义愤填膺
C、晶莹热忱风度翩翩重峦叠嶂
D、幅员藤蔓煞有介事才蔬学浅
(  D  )
6、《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 )。
A、一部国别体史书
B、一部纪传体史书
C、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D、一部编年体史书
(  A  )
7、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 )。
A、汉献帝建安年代的文学
B、汉代末年的文学
C、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D、魏晋时期的文学
(  B  )
8、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乐府三绝”的是( )。
A、《孔雀东南飞》
B、《迢迢牵牛星》
C、《木兰诗》
D、《秦妇吟》
(  D  )
9、学校组织“纪念安徒生”阅读活动,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作品闻名于世,其中有一篇无情嘲笑统治者实际上是一些无知的蠢货,这篇作品是( )。
A、《卖火柴的小女孩》
B、《丑小鸭》
C、《野天鹅》
D、《皇帝的新衣》
(  D  )
10、以下是某位教师对语文教材的作用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内容最重要的承载载体
B、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材料
C、学生课外拓宽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
D、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
(  D  )
11、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  D  )
12、某教师设计了“春秋笔法”专题,理解古代历史的叙述传统。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  D  )
1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1.这个典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试着对比作者自身,说说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个典故的呢?
3.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六一居士传》一课时,在讲述文中引用《庄子·渔父》的典故时设计的三个问题,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三个提问是启发性提问的最典型代表
B、这三个提问呈阶梯式出现,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C、这一整个启发性提问的设置不但使学生的提问得到了合理的解答,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拓展
D、第三个提问在上两个提问的启发下,学生比较容易思考得出愚人想逃避自己的影子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任何人都想要逃避的束缚",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
(  B  )
14、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
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
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
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
(  A  )
15、在诗歌的教学中,你认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是下列的哪一项( )。
A、诵读指导法
B、炼字赏析法
C、批注式阅读法
D、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  D  )
16、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是( )。
A、教师给出学生最终成绩时不能只依据测验的成绩,还应结合其小组协作情况和平时的课堂表现等
B、教师在评价小组协作成果时既参考最终的作品,也考察该小组各成员的参与度与协调情况
C、教师在评价时不仅关注学业成就,还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D、在教学单元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既有老师参与,也有学生参与互相评价
(  A  )
17、下列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功能
B、导向功能
C、诊断功能
D、调节功能
(  B  )
18、在本课教学实施之后,教师认为在情景导入时用漫画展示杨志故事和智取生辰纲的故事结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教师进行了以下哪方面的反思( )
A、教学效率
B、教学资源
C、教学目标
D、教学环境
(  A  )
19、某教材选编了柳宗元《渔翁》一诗,编者在其“学习提示”中提到:“不少评家认为这首诗的最后一联可以删去。读后说说你的看法。”这段文字属于哪个教材系统?( )
A、助读系统
B、选文系统
C、作业系统
D、知识系统
(  A  )
20、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贺铸《青玉案·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C  )
21、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适合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
D、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  D  )
22、在“文明旅游”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请学生运用幽默语言提示人们爱护草地。下列学生表达合乎要求的是( )。
A、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
B、小草长得好,路过绕一绕
C、小草绿油油,爱惜记心头
D、眼前芳草香,千万莫醉倒
(  B  )
23、阅读《葡萄月令》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葡萄月令》是一篇现代散文,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现代散文应该教什么。我们暂不谈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选文,这个问题更要有清晰的定位,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作者的个性化表达。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主要不同不仅在于文章形式和表达方式,还在于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散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道”,唐宋散文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文以载道”,尽管古代散文有着时代与个体的差异,但总体价值取向基本一致。“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则打破了这个传统。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唤醒了散文家的个体意识,表达自我成为散文的总体诉求,随之形成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表达形式。因此,现代散文的教学要把个性化表达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B、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C、作家的个性化表达是现代散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D、编入不同教材的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会有所不同
(  D  )
24、某教材将《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安排在同一单元,下列对《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建议不恰当的是( )。
A、本文主题复杂,应该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多元解读,表达出个性化看法
B、本文多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要提醒学生注意体会其在演讲中的特殊效果
C、本文的理解需借助相关的知识背景,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D、本文核心词是梦想,要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理解其内涵
(  C  )
25、某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的选文为《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老人与海》。对该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是( )。
A、借助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B、从分析环境、情节、人物等要素入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C、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分析短篇小说结构的特点
D、注意品味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  B  )
26、阅读某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设立“班级墙壁贴吧”,定期发布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布。话题发布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请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贴在贴吧上,互相阅读、评论。学生发帖讨论持续一周后,教师组织课堂点评与总结,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
对上述教学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B、能够降低作文题目的难度
C、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D、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A  )
27、阅读下面的写作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巧克力的甜和其他糖果的甜有何不同?巧克力的味道会让你联想起什么?假如让“巧克力”成为一个意象,你觉得可以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运用?
生1:巧克力的甜里有一点点苦,但是苦之后,又甜又香又浓。
师:哦,开始品味出感觉来了。
生2:小时候,阿姨从城里来看我,带来一盒巧克力,看着它精致的包装,我一直都舍不得吃,这样的回忆总让人感到温暖。
师:小小的一盒巧克力,都沉淀着美好的回忆。
生3:我总觉得巧克力象征着一种高贵,倒不是因为它的价格有点高,而是它的气质不一样,像贵族。
师:这种感想充满了思辨色彩。
生4:巧克力可以在表现爱情的文字里作为一种意象使用,比如男主人公送女主人公一盒巧克力,可以暗示一点情感什么的。
(学生笑)
师:哈哈,爱情的滋味多么甜蜜。
生5:巧克力刚入嘴时,它的融化像春天里的最后那场雪,让人眷恋。那种甜蜜里带着一种惆怅,叫人难以忘怀。我以前吃巧克力的时候,总喜欢让它化的慢一点,再慢一点,那种舌尖上的回味,总好像带有一种无限留恋的感觉。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似乎让你重新发现一个世界。
(学生鼓掌)
师:多么精彩的发言!这样的发言也让我们发现一个世界。
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真实情境下的真实感悟
B、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
C、学生发言未按照教师提供的思路,教师评价没有发挥纠偏作用
D、高中作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感悟能力不是教学重点
(  C  )
28、教师在教室里建立“班级书柜”,放置各种读物并定期为学生推荐热点图书,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是( )。
A、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B、学会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C、学会选择阅读材料,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D、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  C  )
29、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A、教师准确落实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目标
B、教师清楚区分了音乐旋律与诗歌的节奏
C、教师所用资源未能形象地表现诗歌节奏
D、教师不宜借用音像材料教学《再别康桥》
(  D  )
30、下列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B、形成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
C、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D、形成性评价方式与标准化试题的评价相同
(  D  )
31、作文修改课上,师生根据作文情况各自提出问题,然后围绕所提问题开展讲评、讨论。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A、学生参与讲评,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
B、师生共同讨论,有利于化解师生的矛盾
C、师生全程合作,凸显了写作过程的评价
D、评价主体多元,可转变师生的评价理念
(  C  )
32、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孙犁《芦花荡》
B、艾青《我爱这土地》
C、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D、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  C  )
33、某版教科书《敬业与乐业》课后有一段补白,介绍了“因果类复句”的特点。这段补白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选文系统
(  C  )
34、学习课文《春》,教师讲解文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补充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从而引导学生对该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B、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
C、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叶圣陶《苏州园林》)
(  D  )
35、《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以下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确论题
B、梳理行文思路
C、区分观点与材料
D、把握论点及过程
(  A  )
36、教师告诉学生,许多经典名句都是在学习前人佳句的基础上创新而成,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由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化用而来。
B、鲍照的《拟行路难》有“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行路难》化用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李白《把酒问月》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被苏轼《水调歌头》化用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化用而来。
(  B  )
37、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母爱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冰心《纸船》
B、孙犁《芦花荡》
C、孟郊《游子吟》
D、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  D  )
38、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能够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词。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曹操《观沧海》
B、李商隐《夜雨寄北》
C、李白《行路难》
D、张养浩《山坡羊 · 潼关怀古》
(  D  )
39、教师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找出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B  )
40、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A  )
41、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表示目的,意思是:“来”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介词,意思是“因为”
C、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意思是“以为”
D、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介词,意思是“凭借”
(  C  )
42、教师讲解“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中“而”的用法,再举出“而”和其意义完全相同的一句,下列选项中适合的是( )。
A、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  C  )
43、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
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
(  C  )
44、阅读《语文学科学业质量及其中相关因素的研究报告》(节选),按要求答题。
阅卷结果显示:采用“学生自主勾画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教师,其学生“识字与写字”得分率高于其他教师的学生;“强调汉字的规律,教给记忆方法”的教师,其学生“认准字音”得分率为77.4%,显著高于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学生;采用“让我们欣赏同学的好作文”的方法进行写作复习的老师,其学生写作领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显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对该报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习策略的指导对提高学业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B、学生采用自主勾画的学习方法,识字写字的效果更好
C、系统完整的讲解汉字知识能提升识字、写字能力
D、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互相借鉴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  B  )
45、在校内教研传统研究课与课例研究课并存,阅读下面表格,按要求回答问题。
对于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研究课都依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式
B、两种研究课都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善
C、两种研究课都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两种研究课都以观察学生为重点进行评价
(  D  )
46、设计《乡愁》教学方案时,教师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挖掘本诗“美点”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海峡两岸山水的自然之美反衬诗歌情感的凄美
B、抓住夸张手法探讨诗人内心隐藏的多年企盼
C、通过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
D、体会诗歌节奏,品味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乡愁
(  C  )
47、阅读一堂作文课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我发现大家的作文有的地方写得比较空洞,内容不够具体。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看一个寓言故事。(幻灯片展示故事)
[B]蚂蚁舅舅请河对面的小黑和小黄两个外甥做客,特别叮嘱:要走捷径,越快越好。小黑和小黄赶紧出发。来到河边,他俩因为怎样过河的问题争吵起来……最后,小黄从小桥上走,很快到了舅舅家。小黑从河里游,最后侥幸爬上岸。到舅舅家时,宴席已经散了。
师:大家说说,这个故事哪些地方写得再具体一些就更生动呢?
生:我觉得可以把小黄和小黑怎么“争吵”写具体一些。
[C]师:很好。那他们是怎么争吵的呢?思考两分钟,请两位同学来表演。(学生表演)
[D]师:很好,两位同学的表演生动有趣,尝试运用具体的理由来说服对方。大家再想想,小黑跳下河,经历了什么事情最后才爬上岸的?他在去舅舅家的路上又是怎么想的?请大家拿出练习本,具体、形象地写出自己的想象。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基于学生现状来确定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B、利用寓言故事营造了鲜活的作文教学情境
C、表演活动侧重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教学目标脱节
D、通过填补故事空白,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
(  A  )
48、阅读《石壕吏》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学习本课我们主要完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读好一首诗;活动二,梳理一首诗;活动三,背诵一首诗。首先,我们进行活动一“读好一首诗”。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5分钟,准备朗读展示。(学生自由朗读)
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来展示?(三位学生展示朗读)
师:你们表现还不错。但是,语气还不够悲切,表现不出老女人的痛苦和挣扎。大家要体会老妇人的心情——死了两个儿子,生活十分艰难。大家要以悲悯的心态看待老妇人的苦难。老师给大家示范一次。(教师范读)
师:大家要用声音和气息来展示老妇人的悲苦挣扎。要尽量降低声音,放慢语速,自然流露情感。下面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试着体会情感。
对该教育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运用朗读感知课文,符合诗歌教学的特点
B、朗读指导系统全面,层次清晰,效果显著
C、学生自由朗读后才范读,教学流程不合理
D、朗读指导中,教师对情感基调把握不准确
(  A  )
49、阅读两位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吗,要说清楚一个事物,既要注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还要注意怎么说。比如把一个不熟悉的事物介绍给别人,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替代。再比如,准确地列出数字就使得说明更加科学严谨。如果能对一个事物进行分类介绍,就会更加清楚明白。
教师乙:今天学习《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又建成了各种各样的桥,这是古人不能想象的,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建造通往幸福生活的美丽桥梁。
对上述课堂小结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准确说明
B、教师乙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C、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诠释了说明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
D、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给学生提供了解读说明文的策略
(  A  )
50、阅读《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的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师:今天咱们学习说明文《生物入侵者》。这是一篇朗读课文,因此很多活动就靠大家来做,老师的建议是:我们在活动里重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咱们第一个活动内容是要从全文里提取信息。请看屏幕:速读,提取全文信息。换一个说法,就是速读全文,浓缩课文内容。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下面速读课文,提取你认为应该提取的信息。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教师能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B、导入语过于强调情境,影响学生的教学目标
C、提取信息要求,偏离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提示的学习方法,过程清晰,表达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