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本试卷为2023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C )
1、教师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挑选了三首乐曲,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一首,这种教学方法是( )
( D )
2、在公开课上讲《荷塘月色》时,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不属于教师精心安排的是
( A )
3、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对以下评价的基本原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4、教师为学生梳理50年代的作家作品,下列不属于50年代的三红小说是( )。
( B )
5、学习宋代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宋代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C )
7、教师在为学生梳理《诗经》中的通假字的时候列举了以下一些例子进行考察,下列选项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D )
8、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论语》。它与《孝经》是汉初学习者必读之书,是汉人启蒙书的一种。《论语》是一部( )。
( D )
9、教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打算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作者与友人惜别和深厚情谊的送别诗,下列诗歌不合适的是( )。
( C )
10、王老师在讲到杜甫《戏为六绝句》时提到诗歌中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其中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属诗篇是( )。
( A )
11、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D )
12、学生梳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下笔记有错的是( )。
( B )
13、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的是( )。
( B )
14、王老师在讲解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让同学们列举和作者同国别的作家的作品,下列举例正确的一项是( )。
( D )
15、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祈盼和平”主题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沉思战争灾难,珍爱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适合选入的作品有( )。
( A )
1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 )。
( B )
17、某版语文教材后由一道“探究?练习”题,题目是“课文写景状物,意在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请说说作者从景色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D )
18、在某次“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综合性学习”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D )
19、对上述教学案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
20、某中学语文教师常在她的写作课上为学生们推荐符合高中生心理及阅读习惯的优秀文选,并建议学生们将个人课余时间搜集的精美读本带到课堂与大家分享。同时在作文讲评课上,该老师常将课堂设计作为学生互评环节、集体点评环节、教师总评环节等,她同时挑选优秀学生习作为大家朗读,为学生练习写作提供范本。如此以来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请问该老师的做法是为了( )。
( B )
21、某位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是: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最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做法是( )。
( A )
22、阅读教研论文《高中选修课程教学探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高中语文课程的最大变化,是设置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侧重共同基础,选修侧重多样选择。共同基础就是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教学目标,组成“语文必修一”至“语文必修五”五个模块。多样选择就是根据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必修课程注重文本阅读,关注个性化阅读和阅读方法指导,也重视书面表达与交流。选修课程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更着眼于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对该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
23、某教材课文《小狗包弟》的注释(1)写道:“选自巴金《随想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原载《芳草》1982年第三期。有删节。”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 D )
24、《普标(实验)》提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 C )
25、阅读某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对上述研究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 )
26、某教材在每个必修模块中均有四个写作专题,每个专题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3个栏目。对该写作部分的实施建议分析恰当的是( )。
( D )
27、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安排学生查阅材料,梳理“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连词的是( )。
( D )
28、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项伯杀人,臣活之”这句话,下列解说正确的是( )。
( D )
29、教师请学生在每节课前轮流做“五分钟演讲”,演讲内容是最近阅读某名著的感想。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
3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B )
31、阅读下面的教学后记(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学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兴”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引入了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比如“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使教学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上述教学后记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
32、某教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既有课堂学习活动的测评,也有课外活动的参与态度、表现、效果的记录。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 D )
33、“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 A )
34、阅读某会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文和下面“课文背景开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进过(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①”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以“②”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D )
35、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 B )
36、阅读综合性学习“古代诗文朗诵展示会”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自选篇目。学生可从教科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或其他书籍中,选择适合朗调的古代经典诗文。 第二阶段,班级评优。学生资源组合,自己排练,然后在班内展示,各班评选1~2个优秀朗诵节目。 第三阶段,年级展演。参演学生自聘指导教师,进行加工排练。评委团依据公开的展演评价标准,对各节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设置优秀组合、优秀个人、最佳表演创意、最佳诗文改编等多个奖项,让参演的学生人人有奖。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C )
37、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
( B )
38、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
( A )
3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下面是某地中考试题: 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踏 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_______ 痛 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 _______ 提示:《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答案:B 对该试题语文知识学习导向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
( A )
40、某版教科书《端午的鸭蛋》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对于该题设计意图的分析,恰当的是( )。
( D )
4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以下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B )
4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对该教学建议,不恰当的是( )。
( C )
43、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下列不适合的是( )。
( D )
44、学生对“借代”不熟悉,教师用古诗例句来讲解,恰当的是( )。
( C )
45、学生对冒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容易混淆,教师讲解后安排学生练习。下列句子划线处应该使用冒号的是( )。
( C )
46、在某次“口语交际”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 B )
47、阅读《年画》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请大家欣赏这幅年画,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先说年画的内容,再说年画的寓意。(演示幻灯片,学生当堂写欣赏文字) 师:下面请大家把自己写好的欣赏文字读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 [B]生:年画里有一个胖娃娃,穿着肚兜,骑着鲤鱼,象征着生活年年有余。 [C]师:通过赏年画活动,我们了解到年画是我们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年画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就以“新春学年画”为主题,完成下面的活动。新春之际,如果以送年画的形式,表达对亲人或朋友的祝福,你准备选哪一幅?送给谁?为什么?(用幻灯片展示年画) 《福禄双全》《松鹤延年》《富贵平安》《鱼跃龙门》 [D]生:我选《松鹤延年》送给爷爷。课文中说“松鹤、桃、灵芝象征长寿”,我想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选《鱼跃龙门》送给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祝我的同学中考成功,跃过人生第一个龙门。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 D )
48、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紧扣词语理解,又超脱于词语之外。比如对“喷”和“降落”的分析,就是联系诗中刻画的“滹沱河”整体形象来理解的。从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看到,我是联系整体来看细节,不是孤立地看。因为诗歌的美首先在整体的浑然天成,对词语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局部的、表层的意思,此外,我还带着审美体验和感受来理解,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而不是冷漠地作纯技术分析。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
49、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 A )
50、学习鲁彦的《听潮》,教师讲解“海在我们底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句的修辞手法, 并补充其他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
相关标签: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