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本试卷为2023年(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C  )
1、教师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挑选了三首乐曲,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一首,这种教学方法是( )
A、讨论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  D  )
2、在公开课上讲《荷塘月色》时,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不属于教师精心安排的是
A、教师在讲完课后,黑板上的板书上有“天头”,下有“地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B、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试试展现月下的荷塘景色图,以更好地体课文语境
C、教师领读课文时,站在讲台“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向学生朗读
D、学生在教师教授后,因为被朱自清的美文吸引,产生想一睹朱自清其他美文的想法
(  A  )
3、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对以下评价的基本原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教师
B、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C、评价要提倡“主体多元化”
D、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  D  )
4、教师为学生梳理50年代的作家作品,下列不属于50年代的三红小说是( )。
A、《红日》
B、《红岩》
C、《红旗谱》
D、《红色娘子军》
(  B  )
5、学习宋代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宋代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宋八大家之宋代六家是: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B、柳永的风格是突破了“词为艳科”“词以婉约为宗”,将豪壮风格带入词中
C、秦观的代表作是《鹊桥仙》
D、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  A  )
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C  )
7、教师在为学生梳理《诗经》中的通假字的时候列举了以下一些例子进行考察,下列选项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见通现,出现。
B、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起来的样子。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余,表自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  D  )
8、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论语》。它与《孝经》是汉初学习者必读之书,是汉人启蒙书的一种。《论语》是一部( )。
A、纪传体史书
B、长篇论文
C、杂记
D、语录体著作
(  D  )
9、教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打算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作者与友人惜别和深厚情谊的送别诗,下列诗歌不合适的是( )。
A、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高适《别董大》
C、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D、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C  )
10、王老师在讲到杜甫《戏为六绝句》时提到诗歌中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其中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属诗篇是( )。
A、《长安古意》
B、《帝京篇》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从军行》
(  A  )
11、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  D  )
12、学生梳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下笔记有错的是(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桃花源记》的文体是“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130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  B  )
13、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的是( )。
A、果戈里
B、普希金
C、高尔基
D、托尔斯泰
(  B  )
14、王老师在讲解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让同学们列举和作者同国别的作家的作品,下列举例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丁——《神曲》
B、司汤达——《红与黑》
C、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D、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  D  )
15、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祈盼和平”主题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沉思战争灾难,珍爱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适合选入的作品有( )。
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B、《兵车行》
C、《静静的顿河》
D、《边城》
(  A  )
1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 )。
A、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B、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合作能力
C、合作探究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D、合作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  B  )
17、某版语文教材后由一道“探究?练习”题,题目是“课文写景状物,意在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请说说作者从景色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  D  )
18、在某次“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综合性学习”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
B、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
C、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D、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  D  )
19、对上述教学案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点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B、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之美
C、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精神
D、教师的问题设置不当,导致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
(  C  )
20、某中学语文教师常在她的写作课上为学生们推荐符合高中生心理及阅读习惯的优秀文选,并建议学生们将个人课余时间搜集的精美读本带到课堂与大家分享。同时在作文讲评课上,该老师常将课堂设计作为学生互评环节、集体点评环节、教师总评环节等,她同时挑选优秀学生习作为大家朗读,为学生练习写作提供范本。如此以来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请问该老师的做法是为了( )。
A、为学生写作提供范例
B、提供更多练习写作的机会
C、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D、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  B  )
21、某位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是: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最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做法是( )。
A、让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B、让学生大声朗读,画出诗中相似的句子。
C、让学生自由阅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D、让学生进行赛读,用竖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  A  )
22、阅读教研论文《高中选修课程教学探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高中语文课程的最大变化,是设置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侧重共同基础,选修侧重多样选择。共同基础就是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教学目标,组成“语文必修一”至“语文必修五”五个模块。多样选择就是根据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必修课程注重文本阅读,关注个性化阅读和阅读方法指导,也重视书面表达与交流。选修课程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更着眼于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对该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必修课程突出共同基础,选修课程突出多样选择,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课程模块
B、“共同基础”主要体现在必修课程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目标的落实
C、“多样选择”可以体现在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内容与方式等多个方面
D、选修课程只有实现基于学生需求的“多样选择”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  C  )
23、某教材课文《小狗包弟》的注释(1)写道:“选自巴金《随想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原载《芳草》1982年第三期。有删节。”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知识系统
B、选文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  D  )
24、《普标(实验)》提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  C  )
25、阅读某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对上述研究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要与书籍类型逐一对应
B、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任意组合多部经典作品
C、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
D、整本书阅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
(  A  )
26、某教材在每个必修模块中均有四个写作专题,每个专题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3个栏目。对该写作部分的实施建议分析恰当的是( )。
A、根据学情,统筹安排四个写作专题的教学
B、学生认真完成“写作练习”中的所有题目即可
C、利用四周时间集中完成四个写作专题的教学
D、根据模块内容,抛开教材,重新设计写作专题
(  D  )
27、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安排学生查阅材料,梳理“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连词的是( )。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  D  )
28、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项伯杀人,臣活之”这句话,下列解说正确的是( )。
A、“活”是一词多义,在这个句子里是“活命”的意思
B、这是判断句,应当翻译成“项伯杀了人,是我救活了他”
C、“活”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D、“活之”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用法,可理解为“使他活了下来”
(  D  )
29、教师请学生在每节课前轮流做“五分钟演讲”,演讲内容是最近阅读某名著的感想。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演讲训练顺序化
B、演讲训练常规化
C、演讲训练生活化
D、演讲训练综合化
(  C  )
3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交流自己的体验,从中提炼写作话题
B、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阅获得信息,积累写作素材
C、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代替手工写作,运用计算机编辑文稿
D、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  B  )
31、阅读下面的教学后记(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学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兴”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引入了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比如“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使教学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上述教学后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欠缺资源开发的意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合要求
B、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C、教师“以俗解雅”的方法不符合古代诗歌学习的要求
D、教师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灵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  A  )
32、某教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既有课堂学习活动的测评,也有课外活动的参与态度、表现、效果的记录。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综合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B、增加课外活动的测评,有效地评价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C、课内测评与课外活动结合,准确判断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D、评价主体单一,不能保证实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  D  )
33、“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  A  )
34、阅读某会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文和下面“课文背景开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进过(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①”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以“②”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体现读图时代特点,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B、考查学生融合不同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考查学生借读文言文和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
D、考查学生对多类型文本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  D  )
35、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营造情感氛围,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B、契合诗歌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实景再现,先入为主,影响学生展开想象。
D、诗歌教学播放音像资料,会降低教学效率。
(  B  )
36、阅读综合性学习“古代诗文朗诵展示会”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自选篇目。学生可从教科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或其他书籍中,选择适合朗调的古代经典诗文。
第二阶段,班级评优。学生资源组合,自己排练,然后在班内展示,各班评选1~2个优秀朗诵节目。
第三阶段,年级展演。参演学生自聘指导教师,进行加工排练。评委团依据公开的展演评价标准,对各节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设置优秀组合、优秀个人、最佳表演创意、最佳诗文改编等多个奖项,让参演的学生人人有奖。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搭建校园明星成长平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B、多角度评价,体现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理念
C、以选拔优秀学生为目的,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D、评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发挥诊断和激励功能
(  C  )
37、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
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  B  )
38、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A  )
3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下面是某地中考试题: 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踏 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_______
痛 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 _______
提示:《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答案:B
对该试题语文知识学习导向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
A、运用对联知识学写对联
B、运用短语知识恰当表达
C、借用文学常识丰富表达
D、借用相关资料巩固知识
(  A  )
40、某版教科书《端午的鸭蛋》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对于该题设计意图的分析,恰当的是( )。
A、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B、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C、引导学生从鸭蛋入手了解家乡风俗
D、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了解端午的风俗
(  D  )
4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以下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确论题
B、梳理行文思路
C、区分观点与材料
D、把握论点及过程
(  B  )
4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对该教学建议,不恰当的是( )。
A、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整合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教学活动
B、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讲授,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打好语文基础
C、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D、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  C  )
43、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鲁迅《故乡》
B、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契诃夫《变色龙》
D、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  D  )
44、学生对“借代”不熟悉,教师用古诗例句来讲解,恰当的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游》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C  )
45、学生对冒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容易混淆,教师讲解后安排学生练习。下列句子划线处应该使用冒号的是( )。
A、我国的四大发明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B、这四种权利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C、用表格整理材料的优点是 容量大,直观性强,眉目清楚,使于对材料作进一步分析
D、某出版社推出“当代文坛大家文库” 《巴金文选》《冰心文选》《夏衍文选》……这些书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  C  )
46、在某次“口语交际”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注重师生合作,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B、营造说话情境,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兴趣
C、鼓励学生多说,任意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
D、小组相互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B  )
47、阅读《年画》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请大家欣赏这幅年画,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先说年画的内容,再说年画的寓意。(演示幻灯片,学生当堂写欣赏文字)
师:下面请大家把自己写好的欣赏文字读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
[B]生:年画里有一个胖娃娃,穿着肚兜,骑着鲤鱼,象征着生活年年有余。
[C]师:通过赏年画活动,我们了解到年画是我们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年画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就以“新春学年画”为主题,完成下面的活动。新春之际,如果以送年画的形式,表达对亲人或朋友的祝福,你准备选哪一幅?送给谁?为什么?(用幻灯片展示年画)
《福禄双全》《松鹤延年》《富贵平安》《鱼跃龙门》
[D]生:我选《松鹤延年》送给爷爷。课文中说“松鹤、桃、灵芝象征长寿”,我想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选《鱼跃龙门》送给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祝我的同学中考成功,跃过人生第一个龙门。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活动设计将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
B、学生对年画的描述展现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C、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D、学生的反馈说明学生对年画的寓意认识深刻
(  D  )
48、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紧扣词语理解,又超脱于词语之外。比如对“喷”和“降落”的分析,就是联系诗中刻画的“滹沱河”整体形象来理解的。从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看到,我是联系整体来看细节,不是孤立地看。因为诗歌的美首先在整体的浑然天成,对词语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局部的、表层的意思,此外,我还带着审美体验和感受来理解,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而不是冷漠地作纯技术分析。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理解词语意义应该基于诗歌的整体内容
B、揣度词语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鉴常诗歌
C、品味词语需要同时关注其本义和语境义
D、分析词语基本意义就可以领会诗人情感
(  C  )
49、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汪曾祺《昆明的面》
B、宗璞《紫藤萝瀑布》
C、叶圣陶《苏州园林》
D、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  A  )
50、学习鲁彦的《听潮》,教师讲解“海在我们底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句的修辞手法, 并补充其他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
A、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 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
B、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 满是清香(曹文轩《孤独之旅》)
C、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 湿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春》)
D、两岸的豆麦和海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 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