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题目

本试卷为(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题目,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B  )
1、教师在教授《滕王阁序》的时候,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借助字典,结合所学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找出关键语句,让学生试着翻译,让一两名学生阅读并试着概括文章大意。试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把握了文言文的教学重点,符合新课标的规定
B、教师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
C、让学生试着翻译,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题的教学理念
D、教师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  C  )
2、某必修教材编排有评说老舍的专题,按照该教材“专题内容”单元构成的方式,下列作品属于该单元的是( )。
A、《家》
B、《狂人日记》
C、《骆驼祥子》
D、《薄奠》
(  C  )
3、某教师开设名著导读课,课程的主题是母爱,要求学生分享有关母爱的作品,下列作品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
A、胡适《我的母亲》
B、冰心《荷叶?母亲》
C、矛盾《子夜》
D、孟郊《游子吟》
(  C  )
4、教师引导学生对代词进行分类,“我、你、他”是( )。
A、指示代词
B、疑问代词
C、人称代词
D、名词
(  C  )
5、教师梳理巴金的小说时,设立了一个专题。下面不属于巴金以“家”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是( )。
A、《春》
B、《寒夜》
C、《灭亡》
D、《憩园》
(  A  )
6、教师为学生归纳汉代有名的赋作,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两都赋》——扬雄
B、《刺世疾邪赋》——赵壹
C、《鹦鹉赋》——尔衡
D、《长门赋》——司马相如
(  A  )
7、教学《山中杂诗》时,教师指出这是一篇骈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骈文的特点,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骈文,以下不合适的是( )。
A、陶渊明《桃花源记》
B、王勃《滕王阁序》
C、庾信《哀江南赋》
D、吴均《与朱元思书》
(  C  )
8、《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其中,“不和的金苹果”最终被巴里斯判给了哪位女神?( )。
A、赫拉
B、雅典娜
C、阿佛洛狄忒
D、阿耳忒弥斯
(  D  )
9、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提及西方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下列不属于的是( )。
A、阿巴贡
B、夏洛克
C、葛朗台
D、乞乞科夫
(  C  )
10、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随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
(  D  )
11、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题目中的“冷”改为“寒”“苦”,大家觉得这样改好不好?
生:用“寒”字太过了一点,不能够表达景物的特点。
生:“冷”字夹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寒”并不能表示。春雨用“冷”形容很恰当。“寒”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师:“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无法准确地表观“凄冷”的特点,还有情的凄凉。把景和情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它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概念。交织成诗意的空间。三者融为一体,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是怎样的意境?
生:雨景在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
师:哪位接着说?
生:一种思乡之情。
师:绵绵的思乡情堵。
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导入抓住问题,切中文意
B、选择式提问,展开讨论,最后统一
C、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D、讲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  A  )
12、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关于本课教学评价以下提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课后习题进行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B、教师对学生完成习题情况进行打分是定量评价
C、老师设计习题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D、教师通过习题进行的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
(  A  )
13、下列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功能
B、导向功能
C、诊断功能
D、调节功能
(  A  )
14、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做了一份试卷,检测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是下列哪种评价方式?( )。
A、诊断性评价
B、分数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  C  )
15、某必修教材编排了“梳理探究”板块,其中设置了“优美的汉字”专题,对该专题的设计意图阐述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认识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B、引导学生重视感受汉字的特点和规律
C、引导学生关注汉字,重视提高识字能力
D、培养学生的汉字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  D  )
16、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勾心斗角
B、飞鸾走凤
C、美轮美奂
D、筑室道谋
(  B  )
17、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围绕“乡土情怀”选择阅读篇目。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B、贾平凹《秦腔》
C、蒙田《热爱生命》
D、富尔格姆《信条》
(  B  )
18、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要求学生梳理“宾语前置”句式。下列语句符合要求的是( )。
A、因击沛公于坐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请息交以绝游
D、求人可使报秦者
(  A  )
19、教师设计“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适合的是( )。
A、演讲与辩论
B、采访与编辑
C、民俗旅游文化
D、儒家论著选读
(  A  )
20、学习《祝福》后,学生提问:“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下列解说不正确的是( )。
A、“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B、“我”作为祥林嫂一生的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表达“我”的内心世界,更为深刻地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D、作为一个知识启蒙者,“我”的出现增加了观察祥林嫂的视角
(  A  )
21、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贺铸《青玉案·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D  )
2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意象,体悟其多样性的内涵。下列“梧桐”意象与爱情无关的是( )。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C、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B  )
23、教学《边城》后,教师推荐“爱情悲剧”主题的小说,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铁凝《哦,香雪》
B、小仲马《茶花女》
C、莫泊桑《羊脂球》
D、茹志鹃《百合花》
(  D  )
24、在“文明旅游”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请学生运用幽默语言提示人们爱护草地。下列学生表达合乎要求的是( )。
A、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
B、小草长得好,路过绕一绕
C、小草绿油油,爱惜记心头
D、眼前芳草香,千万莫醉倒
(  C  )
25、阅读课文《荷花淀》的片段,按要求作答。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生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上述重要语段,对上述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啊,原来是他们!”妻子们的激动和战士们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半眼也没有看她们”,说明战士们心有怨气,觉得妻子们的行为很丢人
C、战士们聚精会神伏击敌人,无暇与妻子们寒暄招呼,暗示了战斗的凶险紧张
D、战士们认为妻子们前来探望他们的行为很鲁莽,差点导致伏击行动失败
(  B  )
26、阅读“戏剧活动”的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学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或自 己感兴趣的书籍,寻找感兴趣的材料,改编成剧本。
第二阶段,学生举办剧本推介会。大家交流、欣赏各自改编的剧本,评选出优秀 剧本,供同学们选择排演。
第三阶段,戏剧展演。学生依据事先研制的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对各个剧目演出 情节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剧组、演员等。
对上述“戏剧活动”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意在强调学生应将阅读结果转化为表演活动
B、设计体现出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理念
C、教师搭建校园明星成长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兴趣
D、设计让学生做实施者、评价者,教师则做旁观者
(  B  )
27、学习目标:
(1)阅读并“议议讲讲”文章内容,明白“序”的一般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活动设计:
(1)围绕“如果我是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后进行交流。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将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进展作比较。
(3)根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对上述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明白“序”的一般写法这一学习目标与文体特点相匹配
B、落实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提供一个复杂问题
C、教师希望根据学情及时反思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
D、教学环节简明,主要活动展开有序,可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  A  )
28、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文言作品的教学应从作品解读鉴赏的角度去设计,而不应局限在疏通字词、传授文言知识、把文言作品鉴赏课上成古汉语知识课。文言作品的精髓蕴藏于貌似艰涩的字面背后,语言本身只是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载体。可惜的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这只相当于为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铺平了道路。遗憾的是,不少师生在历尽千辛万苦,铺砌完山路之后,就转身下了山,与近在咫尺的旖旎风光失之交臂。因为他们又要赶紧修下一条山路……就这样,修了一辈子的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领略过险峰的无限风光。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舍大取小、舍本逐末。试想,文言精品浩如烟海,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价值怎几个词法、句式了得?只经过“浅层处理”的名篇佳作,就像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才美不外见”,“骈死于槽枥之间”。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文言文教学应借助文言语句感悟鉴赏
B、文言文学习无需关注文言语句的积累
C、文言文教学需系统讲授文言词法句法知识
D、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于文言精品浩如烟海
(  B  )
29、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创作特点
B、引领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
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本文内容或形式
D、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  C  )
30、阅读《师说》导入环节的课堂实录,按照要求答题。 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 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位家长的观点有道理吗?
生1: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而毛泽东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生2:我不赞成这位家长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代。
师:同学们的发言反映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 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对上述导入环节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从生活中的故事入手,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的争论
B、以提问方式引发学生讨论、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C、从尊师重教的问题出发,引出了《师说》的教学
D、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营造出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  C  )
31、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A、教师准确落实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目标
B、教师清楚区分了音乐旋律与诗歌的节奏
C、教师所用资源未能形象地表现诗歌节奏
D、教师不宜借用音像材料教学《再别康桥》
(  D  )
32、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师:这名黑人妇女,正在华盛顿职业介绍会上捡拾工作介绍材料。(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一)
师:2004年10月17日,一名黑人妇女手持印有“马丁·路德·金”头像的标语牌参加集会。当天,上千名美国工人在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举行集会,要求增加工人就业机会。美国联邦调查局2005年10月发表报告称,2004年美国有9528人成为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其中53.8%与种族偏见有关,67.9%是针对黑人歧视,而犯仇恨罪的人中60.6%是白人。据统计,黑人成为仇恨犯罪受害者的可能性是白人的20倍。(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二)
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A、用数据显示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暗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仍未实现
B、引入资料能够证明《我有一个梦想》的观点,可作为课文的补充依据
C、教师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掌握论说类文体特征奠定了基础
D、数据和图片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认识到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依然严重
(  B  )
33、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
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80字左右。
对上述考试题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创设了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考查情境
B、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比较阅读的能力
C、考查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深入理解情况
D、考查学生对艺术形象再造想象的能力
(  C  )
34、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窦娥冤》之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回答问题不会总是符合教师的课前期待,教师要学会及时应对和调整,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当我安排学生讨论造成窦娥人生悲剧的原因时,学生都是从张驴儿、蔡婆婆等具体人物出发来分析。我用“人人有责”巧妙总结,启发学生从社会视角抓住问题本质。当学生迟疑地说出“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吧”,我又以“有点不自信哦”来幽默评论,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我觉得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渐趋成熟,他们渴望在班级展示自我风采,赢得大家的赞扬,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进行积极的正面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每个问题都设置多个答案,学生的回答就能符合教师期待
B、学生最初不能全面回答问题,是因为对文本内容不够熟悉
C、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思维从浅层到深层的变化轨迹
D、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靠教师的课堂评价才能激发
(  D  )
35、阅读某教师访谈记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每学期我想用六节课来“谈作文”,课上不讲评作文,也不要求写作任务,就是和学生对话,组织全班讨论。每节课我都结合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准备相应的中心话题,比如文体特征不明显,逻辑混乱,我就用了比较多的课时跟学生讨论写作思维。目前“谈作文”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学生开始懂得如何总结作文的得失,并有意识地去改进。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对话讨论法是作文教学指导的有效保障
B、思维训练至少需要三个学期才能产生效果
C、作文教学指导应在学生写出作文初稿之后
D、作文教学指导应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问题
(  A  )
36、阅读《鸿门宴》的学习任务设计,根据要求答题。
课前学习任务: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并归类整理“如、谢、举”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中学习任务:项羽因曹无伤的密报“大怒”,这个“怒”字包含哪些内涵?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和刘邦说的一模一样,仅在语句上稍有变化,是吗?如有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课后学习任务:收集名人对项羽评价的诗词,看看他们在诗词中对项羽的评价是怎样的,以“我看项羽”为题写一篇文章。
对上述学习任务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把握住探究学习的本质特点,探究任务设计充分
B、教师以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C、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强,课中任务切入准,覆盖面广
D、教师整合资源设计课后任务,达成了专题探究的目标
(  C  )
37、教师开设了“审美修辞”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运用
D、文化论著研读
(  A  )
38、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综合题阅读书目的是( )。
A、《道德经》《孔子》
B、《庄子》《颜氏家训》
C、《商君书》《史记》
D、《世说新语》《资冶通鉴》
(  C  )
39、阅读论文《发掘、发现、发展:作文教学指导的三个视角》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和能力,就将具备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文字表达的自信心,不但不怕作文,而且会喜欢作文,会努力喜欢作文,会努力写好作文。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出“发掘、发现、发展”的指导理念;“发掘”就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发现”就是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和问题,“发展”就是发展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写作个性。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B、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C、激发写作兴趣与提升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D、想象作文是发展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的关键
(  C  )
40、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孙犁《芦花荡》
B、艾青《我爱这土地》
C、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D、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  A  )
41、教师讲解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儿化具有区分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下列可以作为举例说明的是( )。
A、头儿 盖儿
B、鱼儿 叶儿
C、人儿 棍儿
D、歌儿 馅儿
(  A  )
42、教师围绕“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老舍《骆驼祥子》
B、傅雷《傅雷家书》
C、埃德加 ·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D  )
43、教师讲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C  )
4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鲁迅《社戏》
B、刘成章《安塞腰鼓》
C、老舍《济南的冬天》
D、汪曾祺《昆明的雨》
(  B  )
45、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坐”的意思,教师引入用法相同的例子进行比较,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冰释
B、雪崩
C、蜂拥
D、牛饮
(  B  )
46、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下列做法适合的是( )。
A、梳理新闻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B、认知新闻结构,细读消息导语
C、分析细节描写,揣摩新闻特征
D、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新闻人物
(  B  )
47、阅读下列教学论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一是“懂事儿”,就是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二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三是“品味儿”,就是对“为什么这样写”的分析。通常语文课较少关注这样的问题,一般只简单介绍作者的风格,我则是通过适当拓展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
下面选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用专门化术语解读诗歌,可有效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C、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和感受作品风格的策略
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  D  )
48、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新闻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答):真实,准确。
师:很好,这篇新闻中哪里最能体现这一语言特点呢?
生:关于时间的表述。
师:
(A)很好,请画出关于时间表述的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七嘴八舌地回答)
师:非常好。这类句子具有“多”而“准确”的特点。你们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计时准确到了每时每分。
师:
(B)作者为什么要频繁使用精确的计时呢?
生:新闻语言要求准备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师:
(C)对,时间衔接非常紧密,就像我们用相机连拍一样。这种表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就像等待久别的亲人,急切盼望回归。
师:说得很恰当,大家注意到时间表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有,比如“在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其他地方都是用数字表达,这里的“第一分钟”用文字表述。
师:
(D)这位同学读得非常细致,这个“最后”和“新的”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生:“最后”是相对英国殖民统治而言,“新的”是相对于中国政府收复香港而言。
师:很好。这里的表述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终于盼到了回归时刻,有一种自豪感。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表达时间的语句入手,教学切入点选择恰当
B、追问重复前一教学环节,小结了新闻语言特点
C、提问能调动日常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D、提示语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情感
(  C  )
49、阅读作文教学案例(节选),按要求答题
“这节课,我们上作文课。”(话音刚落,就听见几个学生唉声叹气,还隐约听见一句“真乏味!”我装作没听见)
“怎么都愁眉苦脸啊?如果作文让你们这么痛苦,就那翻到《金色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吧!”(我看见学生都露出笑脸,于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遍,全班齐读,要求咬准字音,流利朗读;第二遍,男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女生倾听后,评价男生的朗读)
“老师,我觉得男生的感情处理的不好。从课文第一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就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想象,也就是说,作者渴望变成一朵金色花。所以,朗读时应读出渴望,向往之情来。”(我情不自禁的竖起大拇指,觉得目的达到了,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想象,而这节作文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该教学案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教师把作文课变成阅读课,处理不当
B、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应该做一次示范
C、注重读写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D、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  A  )
50、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后,选择了一道课后练习题作为作业:“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对教师选用此题的目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B、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C、启示学生说明事物要抓特征
D、巩固学习的内容、提高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