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题目
本试卷为(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题目,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B )
1、教师在教授《滕王阁序》的时候,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借助字典,结合所学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找出关键语句,让学生试着翻译,让一两名学生阅读并试着概括文章大意。试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2、某必修教材编排有评说老舍的专题,按照该教材“专题内容”单元构成的方式,下列作品属于该单元的是( )。
( C )
3、某教师开设名著导读课,课程的主题是母爱,要求学生分享有关母爱的作品,下列作品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
( C )
4、教师引导学生对代词进行分类,“我、你、他”是( )。
( C )
5、教师梳理巴金的小说时,设立了一个专题。下面不属于巴金以“家”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是( )。
( A )
6、教师为学生归纳汉代有名的赋作,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 )
7、教学《山中杂诗》时,教师指出这是一篇骈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骈文的特点,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骈文,以下不合适的是( )。
( C )
8、《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其中,“不和的金苹果”最终被巴里斯判给了哪位女神?( )。
( D )
9、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提及西方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下列不属于的是( )。
( C )
10、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 D )
11、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题目中的“冷”改为“寒”“苦”,大家觉得这样改好不好? 生:用“寒”字太过了一点,不能够表达景物的特点。 生:“冷”字夹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寒”并不能表示。春雨用“冷”形容很恰当。“寒”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师:“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无法准确地表观“凄冷”的特点,还有情的凄凉。把景和情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它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概念。交织成诗意的空间。三者融为一体,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是怎样的意境? 生:雨景在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 师:哪位接着说? 生:一种思乡之情。 师:绵绵的思乡情堵。 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
12、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关于本课教学评价以下提法不正确的是( )。
( A )
13、下列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14、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做了一份试卷,检测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是下列哪种评价方式?( )。
( C )
15、某必修教材编排了“梳理探究”板块,其中设置了“优美的汉字”专题,对该专题的设计意图阐述不正确的是( )。
( D )
16、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
( B )
17、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围绕“乡土情怀”选择阅读篇目。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 B )
18、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要求学生梳理“宾语前置”句式。下列语句符合要求的是( )。
( A )
19、教师设计“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适合的是( )。
( A )
20、学习《祝福》后,学生提问:“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下列解说不正确的是( )。
( A )
21、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
( D )
2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意象,体悟其多样性的内涵。下列“梧桐”意象与爱情无关的是( )。
( B )
23、教学《边城》后,教师推荐“爱情悲剧”主题的小说,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 D )
24、在“文明旅游”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请学生运用幽默语言提示人们爱护草地。下列学生表达合乎要求的是( )。
( C )
25、阅读课文《荷花淀》的片段,按要求作答。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生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上述重要语段,对上述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 B )
26、阅读“戏剧活动”的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学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或自 己感兴趣的书籍,寻找感兴趣的材料,改编成剧本。 第二阶段,学生举办剧本推介会。大家交流、欣赏各自改编的剧本,评选出优秀 剧本,供同学们选择排演。 第三阶段,戏剧展演。学生依据事先研制的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对各个剧目演出 情节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剧组、演员等。 对上述“戏剧活动”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B )
27、学习目标: (1)阅读并“议议讲讲”文章内容,明白“序”的一般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活动设计: (1)围绕“如果我是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后进行交流。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将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进展作比较。 (3)根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对上述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
28、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文言作品的教学应从作品解读鉴赏的角度去设计,而不应局限在疏通字词、传授文言知识、把文言作品鉴赏课上成古汉语知识课。文言作品的精髓蕴藏于貌似艰涩的字面背后,语言本身只是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载体。可惜的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这只相当于为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铺平了道路。遗憾的是,不少师生在历尽千辛万苦,铺砌完山路之后,就转身下了山,与近在咫尺的旖旎风光失之交臂。因为他们又要赶紧修下一条山路……就这样,修了一辈子的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领略过险峰的无限风光。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舍大取小、舍本逐末。试想,文言精品浩如烟海,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价值怎几个词法、句式了得?只经过“浅层处理”的名篇佳作,就像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才美不外见”,“骈死于槽枥之间”。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
( B )
29、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 C )
30、阅读《师说》导入环节的课堂实录,按照要求答题。 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 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位家长的观点有道理吗? 生1: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而毛泽东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生2:我不赞成这位家长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代。 师:同学们的发言反映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 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对上述导入环节的分析,正确的是( )。
( C )
31、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 D )
32、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师:这名黑人妇女,正在华盛顿职业介绍会上捡拾工作介绍材料。(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一) 师:2004年10月17日,一名黑人妇女手持印有“马丁·路德·金”头像的标语牌参加集会。当天,上千名美国工人在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举行集会,要求增加工人就业机会。美国联邦调查局2005年10月发表报告称,2004年美国有9528人成为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其中53.8%与种族偏见有关,67.9%是针对黑人歧视,而犯仇恨罪的人中60.6%是白人。据统计,黑人成为仇恨犯罪受害者的可能性是白人的20倍。(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二) 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 B )
33、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 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80字左右。 对上述考试题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
34、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窦娥冤》之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回答问题不会总是符合教师的课前期待,教师要学会及时应对和调整,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当我安排学生讨论造成窦娥人生悲剧的原因时,学生都是从张驴儿、蔡婆婆等具体人物出发来分析。我用“人人有责”巧妙总结,启发学生从社会视角抓住问题本质。当学生迟疑地说出“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吧”,我又以“有点不自信哦”来幽默评论,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我觉得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渐趋成熟,他们渴望在班级展示自我风采,赢得大家的赞扬,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进行积极的正面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D )
35、阅读某教师访谈记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每学期我想用六节课来“谈作文”,课上不讲评作文,也不要求写作任务,就是和学生对话,组织全班讨论。每节课我都结合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准备相应的中心话题,比如文体特征不明显,逻辑混乱,我就用了比较多的课时跟学生讨论写作思维。目前“谈作文”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学生开始懂得如何总结作文的得失,并有意识地去改进。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 )
36、阅读《鸿门宴》的学习任务设计,根据要求答题。 课前学习任务: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并归类整理“如、谢、举”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中学习任务:项羽因曹无伤的密报“大怒”,这个“怒”字包含哪些内涵?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和刘邦说的一模一样,仅在语句上稍有变化,是吗?如有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课后学习任务:收集名人对项羽评价的诗词,看看他们在诗词中对项羽的评价是怎样的,以“我看项羽”为题写一篇文章。 对上述学习任务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C )
37、教师开设了“审美修辞”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 A )
38、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综合题阅读书目的是( )。
( C )
39、阅读论文《发掘、发现、发展:作文教学指导的三个视角》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和能力,就将具备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文字表达的自信心,不但不怕作文,而且会喜欢作文,会努力喜欢作文,会努力写好作文。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出“发掘、发现、发展”的指导理念;“发掘”就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发现”就是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和问题,“发展”就是发展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写作个性。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C )
40、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 A )
41、教师讲解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儿化具有区分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下列可以作为举例说明的是( )。
( A )
42、教师围绕“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 D )
43、教师讲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 C )
4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 B )
45、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坐”的意思,教师引入用法相同的例子进行比较,下列不适合的是( )。
( B )
46、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下列做法适合的是( )。
( B )
47、阅读下列教学论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一是“懂事儿”,就是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二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三是“品味儿”,就是对“为什么这样写”的分析。通常语文课较少关注这样的问题,一般只简单介绍作者的风格,我则是通过适当拓展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 下面选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D )
48、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新闻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答):真实,准确。 师:很好,这篇新闻中哪里最能体现这一语言特点呢? 生:关于时间的表述。 师: (A)很好,请画出关于时间表述的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七嘴八舌地回答) 师:非常好。这类句子具有“多”而“准确”的特点。你们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计时准确到了每时每分。 师: (B)作者为什么要频繁使用精确的计时呢? 生:新闻语言要求准备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师: (C)对,时间衔接非常紧密,就像我们用相机连拍一样。这种表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就像等待久别的亲人,急切盼望回归。 师:说得很恰当,大家注意到时间表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有,比如“在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其他地方都是用数字表达,这里的“第一分钟”用文字表述。 师: (D)这位同学读得非常细致,这个“最后”和“新的”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生:“最后”是相对英国殖民统治而言,“新的”是相对于中国政府收复香港而言。 师:很好。这里的表述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终于盼到了回归时刻,有一种自豪感。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
49、阅读作文教学案例(节选),按要求答题 “这节课,我们上作文课。”(话音刚落,就听见几个学生唉声叹气,还隐约听见一句“真乏味!”我装作没听见) “怎么都愁眉苦脸啊?如果作文让你们这么痛苦,就那翻到《金色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吧!”(我看见学生都露出笑脸,于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遍,全班齐读,要求咬准字音,流利朗读;第二遍,男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女生倾听后,评价男生的朗读) “老师,我觉得男生的感情处理的不好。从课文第一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就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想象,也就是说,作者渴望变成一朵金色花。所以,朗读时应读出渴望,向往之情来。”(我情不自禁的竖起大拇指,觉得目的达到了,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想象,而这节作文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该教学案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
50、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后,选择了一道课后练习题作为作业:“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对教师选用此题的目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相关标签: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