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教育学练习

本试卷为历年教育学练习,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教育学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A  )
1、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  A  )
2、学生“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  D  )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
A、生产性
B、阶级性
C、等级性
D、相对独立性
(  B  )
4、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 )为“ 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0日
C、3月31日
D、10月31日
(  B  )
5、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绩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是()。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讨论法
D、品德评价法
(  A  )
6、通过运用音乐、美术和自然的艺术手段或魅力,使受教育者情感受到陶冶和感染,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是()。
A、艺术陶冶法
B、道德体验法
C、说服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  D  )
7、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教育
B、 理想信念教育
C、 社会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  D  )
8、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体现了教育目的
A、社会效益论思想
B、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C、社会本位论思想
D、个人本位论思想
(  D  )
9、高一二班的班主任对他班的学生教学不搞一刀切,体现了该老师遵循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个规律?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  B  )
10、体现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的是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  C  )
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
业的( )
A、示范者角色
B、管理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  C  )
12、陶行知说过接枝如接枝,比喻的是( )
A、学生学习以间接知识为主。
B、间接知识以直接知识为主。
C、学生学习以直接知识为基础。
D、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相辅相成。
(  A  )
13、提倡“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巴班斯基
C、赞科夫
D、布鲁姆
(  D  )
14、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  C  )
15、“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要求教师( )。
A、统筹兼顾
B、一切以教材为标准
C、因材施教
D、立足长远
(  C  )
16、当代学制发展特征不包括
A、重视学前教育,注重早期智力开发
B、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
C、改革出等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D、终身教育迅速发展
(  A  )
1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  D  )
18、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思想观点,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读书指导法
D、讲授法
(  D  )
19、教师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法律法规规定超过此时限的除外。
A、15
B、20
C、30
D、60
(  A  )
20、按照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化水平,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哦
B、正迁移与负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  C  )
21、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水电门窗玻璃等都应该爱护的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这一类教育是属于()
A、爱国主义教育
B、劳动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理想主义教育
(  D  )
22、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十分注重问题的逻辑顺序。喜欢一步一步的解决这种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性
B、场依性
C、整体性
D、系列性
(  B  )
23、在德育过程中,利用和创造一切富有教育意义的情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A、自我修养法
B、陶冶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  B  )
24、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体系中,六学二馆出现于()
A、汉朝
B、唐朝
C、魏晋南北朝
D、宋朝
(  B  )
25、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由此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能动性
C、主观性
D、互补性
(  D  )
26、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和衔接方式,以及不同性质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如大、中、小学的衔接关系,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比例关系的。制约着教育结构变化的是()
A、政治制度
B、社会文化
C、科技发展水平。
D、生产力发展水平。
(  C  )
27、孟子说,正与色发于声,而后喻,意在指教师的()
A、道德素养
B、专业知识
C、教学技能
D、教育机智
(  D  )
28、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在()中提出的。
A、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B  )
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有些方面向农村倾斜,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财政拨款向农村倾斜
B、课程标准向农村倾斜
C、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
D、学校建设向农村倾斜
(  C  )
30、以美国“六三三”学制为蓝本确立的( )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  A  )
31、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  D  )
3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长善救失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D、因材施教
(  D  )
33、对我国近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国家是( )
A、日本和印度
B、意大利和法国
C、英国和法国
D、日本、德国、美国和前苏联
(  B  )
34、高等院校的类型结构不包括( )
A、教学兼研究型院校
B、研究生教育
C、研究型大学
D、综合性大学
(  C  )
35、优秀教师的个性特征不包括( )
A、表达清楚
B、学科知识丰富
C、教学手段先进
D、组织得当
(  D  )
36、教学计划目标表述中的主语应该是( )
A、教育者
B、管理者
C、教师
D、学习者
(  B  )
37、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
A、成熟
B、遗传素质
C、环境
D、教育
(  A  )
38、前苏联心理学家( )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A、维果茨基
B、马卡连柯
C、凯洛夫
D、蒙台梭利
(  B  )
39、纪法人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是“( )”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
A、社会环境
B、儿童自然
C、儿童社会
D、社会影响
(  C  )
40、师范生在上岗之前需要进行的教育是( )
A、在职培训
B、继续教育
C、任职辅导
D、远程教育
(  B  )
41、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
A、领导地位
B、启发指导地位
C、顾问地位
D、主导地位
(  D  )
42、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
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  D  )
43、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  A  )
44、是谁将心里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教学模式( )
A、罗杰斯
B、杜威
C、布鲁纳
D、赞科夫
(  A  )
45、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 )。
A、单纯书本、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B、儿童中心论
C、空洞说教、单纯知识传授
D、片面单一知识的学习
(  D  )
46、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  A  )
47、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道德知识的途径是( )
A、思想政治课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少先队或者共青团活动
(  B  )
48、“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  D  )
49、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体育竞赛
(  D  )
50、在德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B、读书与参加生产劳动的统一
C、上课与做作业的统一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