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题目

本试卷为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题目,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共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  A  )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问题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  A  )
2、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  D  )
3、请问下列哪项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
A、繁衍后代
B、获取食物
C、逃避危险
D、参与交往
(  B  )
4、根据学习者心理反应活动形式的不同,知识可分为两种: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
A、感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理性知识
D、元认知知识
(  B  )
5、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者是( )
A、詹姆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纳
(  D  )
6、根据学习的定律,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  A  )
7、学生为了获得奖励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附属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  B  )
8、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__________、保持和再认。( )
A、编码
B、识记
C、遗忘
D、回忆
(  C  )
9、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属于( )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时记忆
(  C  )
10、__________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 )
A、教师文化
B、课堂文化
C、课程文化
D、学生文化
(  C  )
11、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  D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对象是( )
A、青年
B、成人
C、儿童
D、适龄儿童和少年
(  B  )
13、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这出现在哪个时期?()
A、青年期
B、青年初期
C、少年期
D、成年期
(  C  )
14、(2007年)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
H,这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  D  )
15、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和预测。
A、反思
B、迁移
C、背诵
D、析疑
(  D  )
16、(2005年)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  C  )
17、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轶事记录
(  B  )
18、(2008年4月)认为动物的本能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这一观点是教育的—的认识。()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
(  A  )
19、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贝尔
(  A  )
20、(2010年,浙江)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A、课程实施
B、教学过程
C、课程评价
D、课程标准

二、填空题 (共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青少年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其发展具有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因此( )至关重要。
2、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行为和( )行为。
3、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用( )的关键是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
4、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是( )。
5、外部分组包括( )分组和( )分组两种。

三、简答题 (共4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2、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
3、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4、教师的角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