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本试卷为教育心理学,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覆盖的内容包括: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共35题,每题1分,共计35分)

(  A  )
1、一位同学智力年龄为12,实际年龄为10,这位同学属于()。
A、正常儿童
B、智力超常儿童
C、弱智儿童
D、品德良好儿童
(  D  )
2、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逸事记录
(  A  )
3、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  B  )
4、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
A、社会教育机构
B、学校系统
C、高等教育
D、近代中等教育
(  A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起施行。
A、1994年1月1日
B、1994年9月10日
C、1993年11月1日
D、1995年1月1日
(  A  )
6、三结合教育中的“三结合”是指()。
A、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B、教师、学生、教室的三结合
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  A  )
7、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瑞士心理学家()。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格塞尔
D、洛克
(  B  )
8、个体的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  B  )
9、不考虑个体过去的成败经验,在归因的过程中,如果个体把成功经验归因于运气、任务简单等,这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
A、提高
B、不变
C、降低
D、不确定
(  D  )
10、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学习需要,另一个是()。
A、认知动机
B、自我提高动机
C、自我效能感
D、学习期待
(  D  )
11、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  C  )
1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  B  )
13、班级授课制创始于()。
A、15世纪初
B、16世纪初
C、18世纪
D、19世纪初
(  D  )
14、(2007年4月)复述策略属于()。
A、元认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认知策略
(  B  )
15、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的记忆策略。
A、感知性
B、理解性
C、计划性
D、调节性
(  C  )
16、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B、苛勒的顿悟说
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D、杜威的分阶段说
(  D  )
17、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  D  )
18、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A、做好管理工作
B、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提高学生成绩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A  )
19、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校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这告诉我们课外校外教育()。
A、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B、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D、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  D  )
20、下列教学策略中,不属于个别化教学的教学策略是()。
A、计算机辅助教学
B、程序教学
C、掌握学习
D、合作学习
(  B  )
21、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是()。
A、弗洛伊德
B、布卢姆
C、皮亚杰
D、杜威
(  D  )
22、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知识与技能习得的心理过程
B、知识与技能的心理表征
C、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规律
D、知识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
(  C  )
23、下列关于信度与效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信度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B、效度考虑的问题是: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
C、信度的重要性大于效度
D、一个低效度的测验,即使具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  C  )
24、心理是人脑对()。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  B  )
25、乌申斯基的代表作(),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  D  )
26、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省级课程
B、地级课程
C、县级课程
D、校本课程(或学校课程)
(  B  )
27、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总的说,应该是( )。
A、重点掌握直接经验
B、重点掌握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重
D、先掌握直接经验,后掌握间接经验
(  B  )
28、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  C  )
29、( )的儿童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发展阶段。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  B  )
30、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的策略是( )。
A、组织策略
B、监视策略
C、复述策略
D、调节策略
(  A  )
31、( )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气氛
D、人际关系
(  B  )
32、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  D  )
33、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  C  )
34、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
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  D  )
35、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共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  ABCE  )
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  AD  )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迁移
C、学习心理
D、学习期待
E、学习技能
(  ADE  )
3、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分类,可分为()。
A、国家课程
B、知识性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地方课程
E、学校课程
(  ABDE  )
4、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考虑()。
A、判断时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
B、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C、心理健康只是一种状态
D、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E、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  ACD  )
5、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是有一定层次性的,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联系的方式,他提出了()等几种同化模式。
A、下位学习
B、接受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发现学习

三、判断题 (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   T  )
1、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   T  )
2、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   T  )
3、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   F  )
4、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度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   T  )
5、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 
(   T  )
6、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 
(   T  )
7、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程序性知识包括动作技能。 
(   F  )
8、根据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可以区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   F  )
9、在下位学习中,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会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   F  )
10、在操作条件反应作用中,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前,并引起反应。 

四、简答题 (共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具体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4、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5、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五、论述题 (共3题,每题5分,共计15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2、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3、论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六、材料分析题 (共2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2、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相关标签:
  • 教育学、心理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