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题目

本试卷为教育心理学题目,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覆盖的内容包括: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共35题,每题1分,共计35分)

(  A  )
1、下列哪种技能不属于心智技能?()
A、书写技能
B、阅读技能
C、写作技能
D、心算技能
(  C  )
2、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共鸣的手势或表情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无穷的勇气,取得显著的进步,这属于()。
A、第一印象
B、共鸣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移情效应
(  D  )
3、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  D  )
4、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A、基础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
C、高等教育
D、成人教育
(  B  )
5、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
B、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C、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D、培养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
(  B  )
6、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  B  )
7、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都认为()是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
A、动机
B、强化
C、诱因
D、需要
(  C  )
8、(2008年10月)“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变化,特别是向()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A、正常
B、健康和不健康
C、积极
D、衰减
(  C  )
9、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  C  )
10、(2003年4月)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
A、后记部分
B、原则部分
C、说明部分
D、序言部分
(  B  )
11、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  C  )
12、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归属学习
(  C  )
13、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
A、夸美纽斯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杜威
(  C  )
14、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  D  )
15、建立学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  B  )
1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动力。
A、知
B、情
C、意
D、行
(  C  )
17、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环境
B、遗传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  A  )
18、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  C  )
19、学生摄影小组举办摄影大赛属于学生课外活动中的()。
A、体育活动
B、学科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科技活动
(  A  )
20、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  A  )
21、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  C  )
22、假如一个教师非常关心如“学生喜欢我吗?”这样的问题,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那么他处于教师成长的()。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发展阶段
(  A  )
23、代初,()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皮亚杰
D、廖世承
(  D  )
24、主张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的人是()。
A、卢梭
B、康德
C、苏格拉底
D、夸美纽斯
(  B  )
25、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考试成绩
D、升学率
(  D  )
26、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
A、实践性
B、可行性
C、衔接性
D、发展性
(  B  )
27、体现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 )。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  C  )
28、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  B  )
29、“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出人们选择教育方式受到下列哪种发展论的影响?()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决定论
D、心理决定论
(  B  )
30、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  B  )
3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  D  )
32、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际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  B  )
33、下列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是()。
A、背乘法表
B、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
C、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D、科学研究
(  D  )
34、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以下多少百分比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  D  )
35、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二、多项选择题 (共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  BCD  )
1、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  ABCD  )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 )。
A、教育的自身状况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
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  BCDE  )
3、按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将课分为()。
A、单一课
B、讲授课
C、演示课
D、练习课
E、复习课
(  ABCE  )
4、常用的测验种类有()。
A、论文式测验
B、客观性测验
C、问题情境测验
D、面试式测验
E、标准化测验
(  ABCD  )
5、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A、爱国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劳动教育
E、科学知识教育

三、判断题 (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   F  )
1、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因而近年来对阅读策略研究较多的是理解策略,自我提问策略和总结策略是两种最主要的理解策略。 
(   F  )
2、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   F  )
3、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   F  )
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   F  )
5、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 
(   T  )
6、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   T  )
7、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   F  )
8、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   T  )
9、学习的意义是人和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F  )
10、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四、简答题 (共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德育过程中运用说服法有哪些要求?
2、课外活动中的群众性活动主要包括哪些形式?
3、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简述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特点。
5、请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五、论述题 (共3题,每题5分,共计15分)

1、结合实际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论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3、结合实际,论述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应当怎样帮助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六、材料分析题 (共2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考焦虑的学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王某是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的男生,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情绪不好,每天在家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睡眠不好,饭量减少,每天萎靡不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效率低下,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升反降,因此他变得脾气暴躁,有时在家里无故摔东西,甚至无故不去上学。试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学生考试焦虑症状进行指导。
2、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相关标签:
  • 教育学、心理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