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学、心理学题库

本试卷为2023年教育学、心理学题库,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覆盖的内容包括: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心理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共35题,每题1分,共计35分)

(  D  )
1、“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顺序性
(  A  )
2、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是()。
A、自我评价能力
B、自我激励能力
C、自我调控能力
D、自我分析能力
(  C  )
3、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  D  )
4、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C  )
5、()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A、夸美纽斯
B、苏霍姆林斯基
C、加里宁
D、马卡连柯
(  A  )
6、教师的主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
B、传道解惑
C、组织班集体
D、教育学生
(  A  )
7、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
A、教师
B、学生
C、学校
D、社会
(  B  )
8、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  C  )
9、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  B  )
1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  A  )
11、目前我国课程的基本结构从宏观到微观的正确顺序是()。
A、课程计划一课程标准一教科书
B、课程标准一课程计划一教科书
C、课程计划一教科书一课程标准
D、教科书一课程计划一课程标准
(  A  )
12、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
B、宣传
C、教育
D、智育
(  B  )
13、()是教育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
A、教学工作
B、教学方法
C、教学组织
D、教学策略
(  B  )
14、有人记忆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是运用了哪种记忆术?()
A、缩简
B、谐音联想法
C、关键词法
D、语义联想法
(  B  )
1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  A  )
16、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
A、知识
B、领会
C、综合
D、评价
(  A  )
17、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
(  A  )
18、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D、布鲁纳
(  A  )
19、最担心的问题是:“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这时,教师处于发展的()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课程
(  B  )
20、(2008年4月)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学的()。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  C  )
21、“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杜威
D、皮亚杰
(  D  )
22、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
A、实践性
B、可行性
C、衔接性
D、发展性
(  B  )
23、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
A、学习态度
B、学习动机
C、学习期待
D、学习需要
(  A  )
24、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操作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操作定向
(  C  )
25、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章志光
B、柯尔伯格
C、皮亚杰
D、斯陶布
(  C  )
26、平常所说的品德就是性格的( )。
A、意志特征
B、情绪特征
C、态度特征
D、理智特征
(  A  )
27、发现学习是属于( )的教学策略。
A、以学生为中心
B、以教师为主导
C、个别化
D、交互式
(  B  )
28、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合格履行教师的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
A、道德修养
B、专业素养
C、学历水平
D、科研水平
(  D  )
29、以下学校机构中不属于行政性组织机构的是()。
A、校长办公室
B、教务处
C、总务处
D、教育工会
(  B  )
30、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的特征进行。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  B  )
31、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B、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  D  )
32、在家庭、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家长
B、任课教师
C、学生
D、班主任
(  B  )
3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  D  )
34、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  B  )
35、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这运用的原理是()。
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二、多项选择题 (共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  ABCDE  )
1、专家具有哪些特征?()
A、专家比新手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
B、专家记忆容量较大,因而提取信息的速度更快
C、专家善于应用直接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D、专家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
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
(  BCE  )
2、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 )。
A、情感支持
B、民主平等
C、尊师爱生
D、严格要求
E、教学相长
(  ABCDE  )
3、课程计划主要由( )几部分组成。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  ABCD  )
4、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的一般特点是( )。
A、连续性与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
D、不均衡
E、关键性
(  ABC  )
5、课外活动制订计划的基率要求有()。
A、可行性
B、协调性
C、明确性
D、基础性
E、先导性

三、判断题 (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   T  )
1、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   F  )
2、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   F  )
3、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   T  )
4、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   T  )
5、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   T  )
6、在社会测量法测量中,得分越高,群体对于选择者的吸引力越大. 
(   T  )
7、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   F  )
8、加涅的高级规则学习与解决问题不是同质概念。 
(   F  )
9、产生式理论中的C—A公式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公式来解释。 
(   F  )
10、尽管早期学习论有许多缺点,但其大部分结论可以用于解释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 

四、简答题 (共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什么是微格教学?
2、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和形成班集体?
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5、简述知识学习有何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共3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1、为了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马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还有实物。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上课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用注意的有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2、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3、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