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题目

本试卷为教育学题目,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教育学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C  )
1、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  A  )
2、学校产生于
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现代
(  A  )
3、学生“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  D  )
4、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
A、基本规律
B、基本程序
C、基本目标
D、基本要求
(  B  )
5、推动学生的品德认识升华为品德信念的巨大力量是
A、品德规范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  C  )
6、班级授课制出现于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  A  )
7、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形成中起()
A、组织领导作用
B、纽带桥梁作用
C、咨询顾问作用
D、协作辅助作用
(  D  )
8、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B、促进功能和抑制功能
C、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D、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  D  )
9、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A、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过程
B、培养学生品德情感的过程
C、锻炼学生品德意志的过程
D、把一定社会的品的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  B  )
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  A  )
11、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C、共同的生活准则
D、一定的组织结构
(  D  )
12、不属于报刊,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媒介特点的是
A、灵活性
B、生动形象
C、趣味性强
D、知识深奥
(  B  )
13、什么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独特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  A  )
14、( )是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A、法律事实
B、法律规范
C、法律条文
D、法律责任
(  B  )
15、由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涉及方案实施,并得出结论的课程属于。(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扩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  B  )
1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  C  )
17、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再迟到,但是冷,王军冬天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行为水平
(  A  )
18、《学记》中提出“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之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反映的是
A、教学评价制度
B、学生入学制度
C、课程安排制度
D、学生选拔制度
(  C  )
19、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 )。
A、因材施教
B、及时而教
C、循序渐进
D、抓关键期
(  D  )
20、( )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A、奋发进取
B、热爱教育
C、开拓创新
D、终身学习
(  B  )
21、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是( )。
A、课堂导入
B、课堂讲授
C、课堂提问
D、课堂板书
(  B  )
22、以下各种类型的评价形式中,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 )。
A、新课程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的摸底测验
B、课堂提问
C、课程结业考试
D、升学考试
(  B  )
23、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的现象叫。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认同
(  B  )
24、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一种什么测验?
A、常模参照性
B、标准参照性
C、总结性
D、发展性
(  B  )
25、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说理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  B  )
26、德国邓克尔发现:人看到某物品具有一种功能后就很难看出其他功能,进而影响问题解决,这一现象称为
A、定势
B、功能固着
C、问题表现
D、知识结构
(  C  )
27、在技能学习的最初阶段,()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A、知识
B、能力
C、练习
D、活动
(  D  )
28、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康德
(  D  )
29、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刻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那一原则?( )
A、知行统一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有的放矢原则
D、疏导原则
(  B  )
30、某校的校训是“卓越立于全面,广博产生精专”这体现的教育理念是( )。
A、开拓创新
B、全面发展
C、自主发展
D、因材施教
(  C  )
31、在集体发展的几个阶段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手段是( )。
A、集体形成初始阶段
B、集体形成正规化阶段
C、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发展阶段
D、健全班集体形成时期
(  C  )
32、下列哪种角色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 )
A、“家长代理人”角色
B、“学生楷模”角色
C、“知识传播者”角色
D、“严格管理者”角色
(  C  )
33、我国古代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的“七艺”都反映了古代教育的( )特征。
A、教育的阶级性
B、教育形式的个别教育
C、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D、教育的普及
(  D  )
34、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規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  A  )
35、为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把大班上课、小组谈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特朗普制
B、文纳特卡制
C、道尔顿制
D、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  C  )
36、具体规定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方案
B、教材
C、教学大纲
D、教学计划
(  B  )
37、反对教育的过早专门化和过分职业化,倡导阅读经典著作,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弥补受教育者的精神空虚和人格缺陷,这种思潮反映了高校课改的( )
A、课程性质职业化趋势
B、课程方向人文化趋势
C、课程实施多样化趋势
D、课程内容综合化趋势
(  A  )
38、古代印度,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的著作是 ( )
A、《吠陀》
B、《圣经》
C、《心经》
D、《楞严经》
(  A  )
39、( )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A、教育内容
B、教育形式
C、教育方法
D、课程目标
(  A  )
40、()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
A、观念文化
B、课程文化
C、物质文化
D、制度文化
(  B  )
41、学校( )建设的重点是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发展与确立诚信价值观。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  C  )
42、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  B  )
4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改善教育设施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加大教育投入
D、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  B  )
44、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长期以来采用国定制,一直持续到( )。
A、20世纪7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  D  )
45、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教师
B、学生
C、教学
D、课程
(  B  )
46、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
A、基本阶段
B、基本途径
C、基本内容
D、基本部分
(  B  )
47、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 )
A、智育
B、德育
C、教学
D、美育
(  B  )
48、“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的规律。
A、智育过程
B、德育过程
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  A  )
49、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可夫
(  C  )
50、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则是指( )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A、伦理学
B、哲学
C、教育学
D、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