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本试卷为(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目包括:判断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判断题 (共40题,每题2.5分,共计100分)
( T )
1、平常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 F )
2、态度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同,由认知成分构成。
( T )
3、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 T )
4、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教学策略。
( T )
5、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 T )
6、同辈群体是指年龄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 F )
7、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 F )
8、纪捷克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 F )
9、集中复习的效果一般优于分散复习。
( T )
10、教学评价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所以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 F )
11、德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 F )
12、衡量人们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是道德情感。
( T )
13、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 T )
14、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 T )
15、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
( F )
16、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7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 T )
17、练习中的反馈主要来自于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两方面。
( T )
18、合作学习分组一般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
( F )
19、课程计划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 F )
20、小学生的思维已经具有了深刻性。
( T )
21、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 F )
22、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课堂测验更具有随意性。
( T )
23、共同要素说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 F )
24、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措施,体罚作为一种惩罚措施也可适当运用。
( T )
25、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之为替代强化。
( T )
26、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 F )
27、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习惯性的教学行为方式。
( T )
28、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 F )
29、在学习过程中,越是困难的问题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T )
30、教学演示技能即对仪器、教具和实验等进行演示操作的技能。
( F )
3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在对人的发展影响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F )
32、课堂练习时,专家型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保持安静,并把这看做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事情。
( F )
33、心理健康是绝对的。
( F )
34、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 F )
35、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便没有必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了。
( T )
36、遵守规章制度是每个学生的基本义务和职责。
( F )
37、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是固定不变的。
( F )
38、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
( T )
39、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技术职业。
( F )
40、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洛克。.
相关标签:
-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