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本试卷为往年(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目包括:判断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判断题 (共40题,每题2.5分,共计100分)
( T )
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道德认识。
( F )
2、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认知结构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案例。
( F )
3、运算技能属于一般技能。
( T )
4、除了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外,练习的方法也直接影响操作技能的学习。
( F )
5、启发式教学是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教学策略。
( F )
6、“多学近乎智,无知必无能”,说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完全同步的。
( T )
7、在限定时间内产生的观念数量越多,其思维的流畅性越强。
( T )
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 T )
9、下位法服从上位法。
( T )
10、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 F )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 F )
12、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毫无积极意义。
( T )
13、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 F )
14、教学过程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对于任何学科来说,教学过程有固定的程式。
( T )
15、特殊儿童的教育必须要注意内容、技能和环境的变革。
( T )
16、心智技能表现在认知活动中,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
( T )
1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 F )
1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 T )
19、运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提问应面向所有学生。
( T )
20、班集体有利予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 T )
21、个别活动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能进行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 T )
2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 F )
23、依从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相接近。
( T )
24、教学强化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方法促进和增强学生某一行为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教学行为。
( T )
25、根据性格的差异特征。可以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 T )
26、与学习动机中其他内驱力相比,附属内驱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弱。
( F )
27、因学生犯有某种过错,学校可以扣发学生的毕业证书或不出具学业成绩证明。
( F )
28、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
( F )
29、对学生的奖励要尽量多用口头表扬的方式。
( F )
30、班主任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采取统一的教育方法。
( F )
31、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孩子的要求越严格,则越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 T )
32、马斯洛认为,需要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 F )
33、教育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 T )
3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 F )
35、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批评教育、警告处分和开除等惩罚手段。
( F )
36、世界上第一项义务教育法是英国公布的。
( T )
37、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 F )
38、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内因论的典型代表。
( T )
39、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
( T )
40、直观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
相关标签:
-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