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目
本试卷为(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目,题目包括:判断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目
一、判断题 (共40题,每题2.5分,共计100分)
( F )
1、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的范围广。
( T )
2、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 T )
3、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 T )
4、同一儿童能演算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是儿童的思维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 F )
5、教师的智力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 T )
6、小明在做作业时做错了一道题,老师罚他写了5页,这属于变相体罚。
( F )
7、备课的实质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背熟以便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
( F )
8、总结性评价不利于制订新的教学目标。
( F )
9、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基本标准是看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
( F )
10、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 F )
11、内化性原则是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新的知识。
( F )
12、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
( T )
13、教学目标表述的可操作性是要指出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
( F )
14、学生自行外出或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伤害,学校也需要负责任。
( T )
15、确定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兴趣、爱好。
( F )
16、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没有本质区别。
( F )
17、课堂倾听技能要求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只通过表情或简单的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而不发表任何评论。
( T )
18、自我控制法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
( T )
19、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为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 T )
20、依据指导思想的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
( T )
2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
( T )
22、认知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客观实体的特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组成的。
( T )
23、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 T )
2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 T )
25、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
( F )
26、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备课在上课前就已经全都完成了。
( T )
27、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
( F )
2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F )
29、一节课成败的基本标准是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 T )
30、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 F )
31、形式训练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依据的。
( T )
32、罗森塔尔效应即是指教师预期的预言效应。
( F )
3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的作用并不重要。
( F )
34、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 F )
35、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 F )
36、掌握学习是由布鲁纳等人提出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 F )
37、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
( F )
38、电子教案是课件的一部分。
( T )
39、强化法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 T )
40、课时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时问单位。
相关标签:
-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