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本试卷为(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题目包括:判断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判断题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判断题 (共40题,每题2.5分,共计100分)

(   F  )
1、高尚的学习动机是自我提高。 
(   T  )
2、尽管各种不同的研究及其相关测验分别强调创造性的不同特征,但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   T  )
3、态度与品德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   F  )
4、中小学生的作文不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   F  )
5、洛克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   T  )
6、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   F  )
7、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依据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教育职业中的体现。 
(   T  )
8、如果学生经常将学业失败归因于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   F  )
9、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   F  )
10、现代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传统教育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   T  )
1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   T  )
12、由于自然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它所得的结果比较接近于实际。 
(   T  )
13、教育心理学·小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F  )
14、根据少先队活动的自主性原则,少先队的活动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计划和组织,辅导员要彻底放手,不要指手画脚。 
(   F  )
15、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应该有条职业“底线”。 
(   F  )
16、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发展具有顺序性。 
(   F  )
17、纪20年代后,西方教育心理学主要吸取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   F  )
18、小刚看到别的同学努力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此在心里告诫自己也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   T  )
19、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F  )
20、当个人对行为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减少时,成功的诱因值也会减小。 
(   F  )
21、同辈群体不能成为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   F  )
22、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没有关系。 
(   F  )
23、少先队在少年儿童集中的地方建立基层组织,并设有系统领导体制。 
(   F  )
24、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完全放弃考试。 
(   T  )
25、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小学德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   T  )
26、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   T  )
27、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   F  )
28、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但不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   T  )
29、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   F  )
30、对时间的管理不属于学习策略。 
(   F  )
31、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   F  )
32、外部分组是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编班。 
(   F  )
33、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   T  )
34、观察存在着主观的成分,“纯客观”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   F  )
35、少先队员应该是7周岁到14周岁之间的少年儿童。 
(   F  )
3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选择题型。 
(   F  )
37、学生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 
(   T  )
38、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 
(   T  )
39、日记、周记等是自述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   T  )
40、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