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

本试卷为2023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A  )
1、班主任按照固定的日程组织安排的班会活动.主要是布置班级计划,讨论集体建设情况的活动属于( )。
A、班务会
B、主题班会
C、日常班会
D、非主题班会
(  B  )
2、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
A、康德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
(  B  )
3、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是( )。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壬戌学制
D、癸卯学制
(  D  )
4、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  B  )
5、教育研究中,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其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的研究方法是( )。
A、行动研究法
B、个案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调查研究法
(  D  )
6、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
(  D  )
7、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 )。
A、柏拉图
B、福禄贝尔
C、杜威
D、圣奥古斯丁
(  A  )
8、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
A、选择功能
B、发展功能
C、传递功能
D、保护功能
(  D  )
9、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  B  )
10、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  C  )
1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  B  )
12、小马上课时害怕回答问题,他发现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老师提问的次数,于是,他总坐在教室后排,下列哪种强化方式导致了小马愿意坐在后排?(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延迟强化
D、替代强化
(  C  )
13、小华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华的道德判断属于( )。
A、前卫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  D  )
14、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学习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  B  )
15、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和“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  A  )
16、“骑士七技”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  D  )
17、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系统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其中最为关键且指导课程设计展开的阶段是()。
A、选择课程内容
B、组织课程内容
C、监测课程实施
D、确定课程目标
(  B  )
18、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  C  )
19、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的活动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过程
C、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
(  D  )
20、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要求的是( )。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  A  )
21、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A、获得解答
B、获得高分
C、获得老师表扬
D、获得成就
(  B  )
22、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这属于( )。
A、认知策略
B、调节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  A  )
23、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是( )。
A、知觉
B、感觉
C、思维
D、想像
(  B  )
24、学生看黑板时,白色字体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黑色板面成为了背景。这主要体现了()。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  D  )
25、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却很容易发现。这是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粗心
C、知觉选择性
D、定势
(  B  )
26、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  B  )
27、狂喜、恐惧的情绪状态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  B  )
28、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效能感
(  A  )
29、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遵循( )原则。
A、现实
B、快乐
C、道德
D、系统
(  D  )
30、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是人格()的表现。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  D  )
31、抑郁质气质的神经类型特征是()。
A、强-均衡-灵活型
B、强-均衡-不灵活型
C、强-不平衡型
D、弱型
(  C  )
32、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中可表现为()。
A、经常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交谈。表现为十分兴奋的状态
B、对同事、好友无缘无故地表现为冷漠、漠不关心
C、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
D、接触异性时经常表现为紧张的情绪
(  B  )
3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A、心理疏导
B、职业指导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导
(  B  )
34、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 )。
A、智育
B、德育
C、教学
D、美育
(  A  )
35、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 )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社会、他人及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或倾向。
A、个体 心理特征
B、群体 心理特征
C、个体 行为特征
D、群体 行为特征
(  B  )
36、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社会活动和交往
C、读书和作业
D、谈话和讨论
(  B  )
37、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  A  )
38、“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符合()规律。
A、德育过程
B、智育过程
C、心理辅导
D、美育过程
(  D  )
39、初三(1)班在“每周一星”评比活动中,将本周乐于助人的同学照片张贴在光荣栏上。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
B、实践指导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  D  )
40、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言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形象感染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  A  )
41、小兵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感到踏实、温暖,为自己成为学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体现了群体的哪种功能?()
A、归属功能
B、支持功能
C、认同功能
D、塑造功能
(  A  )
42、高中课程要求学生三年内的必修学分要达到( )学分。
A、116
B、114
C、36
D、24
(  A  )
43、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  C  )
44、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人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  D  )
4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
B、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这两者等同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  B  )
46、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  A  )
47、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持续
D、注意的分配
(  D  )
48、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
A、生活焦虑
B、睡眠障碍焦虑
C、交友焦虑
D、考试焦虑
(  D  )
49、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科尔伯格
(  B  )
50、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
A、相对功利取向
B、惩罚服从取向
C、寻求认可取向
D、遵守法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