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本试卷为历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

本卷包括如下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  A  )
1、针对小明上课不敢发言的情况。王老师在数学课上多次鼓励他发言并加以表扬,使小明逐渐克服了胆怯心理。王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系统脱敏法
(  B  )
2、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 )。
A、智育
B、德育
C、教学
D、美育
(  A  )
3、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  A  )
4、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  A  )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D  )
6、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  A  )
7、(2020年真题)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是( )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理想国》
(  D  )
8、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对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环境
B、生理
C、刺激
D、认知
(  B  )
9、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继承性
D、生产性
(  A  )
10、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其重要标志是产生了()。
A、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
B、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思想
C、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
D、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  D  )
11、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
A、人口分布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生产力水平
(  C  )
12、古代社会,学校设置的课程门类大多为哲学、政治、道德等人文学科,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技术课程大幅度增加。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
A、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B、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
C、课程设置
D、教育教学方法
(  A  )
13、以美国为代表的学制类型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分支制
D、多轨制
(  D  )
14、在教育活动中涉及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是()。
A、课程
B、教育评价
C、教学评价
D、教育目的
(  C  )
15、孙老师受校长委托,对本校的1000余名学生进行幸福感方面的研究。最适合孙老师的研究方法是()。
A、教育实验法
B、教育行动研究
C、教育调查法
D、访谈法
(  B  )
16、起源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建立在经验和直觉的基础上,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A、行动研究法
B、质性研究法
C、观察法
D、教育叙事研究法
(  A  )
17、我国中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  D  )
18、综合实践活动是( )。
A、选修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必修课程
(  C  )
19、“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  D  )
20、《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年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A、“不陵节而施”
B、“学不躐等”
C、“当其可之谓时”
D、“盈科而后进”
(  D  )
21、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  C  )
2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 )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A、格式塔派
B、认知派
C、联结派
D、建构派
(  A  )
23、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以下哪一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  A  )
24、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 )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负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  A  )
25、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持续
D、注意的分配
(  B  )
26、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所描述的( )表现的最为明显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  D  )
27、李天升入初中后学业成绩“屡战屡败”,他表现的一点也不在乎,经常说“我就破罐子破摔了”“听天由命吧”一类的话。李天的状态被称为()。
A、焦虑
B、认知功能障碍
C、抑郁
D、习得性无助
(  D  )
28、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容极其简单
B、方式和劳动、生活相结合
C、平等的
D、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A  )
29、有一天,小明上学迟到了。班主任并没有立刻把小明找来训斥一顿,而是在班上责备全体同学:“咱们班今天有人迟到了,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事后,全班的人都来教育小明,对他说:“你迟到了,就等于说我们全班都迟到了!”小明很快就克服了上学迟到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品德教育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平行教育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  C  )
30、学生认为某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非常好,于是以后上该老师的课时,也认为讲得非常好,这种现象被称为()。
A、社会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  C  )
31、在指导学生面试时,教师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进入面试考场时的仪态、仪表、眼神、与面试官打招呼等细节,以期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这是充分利用了()。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  D  )
3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
A、民主型、惩罚型、权威型
B、权威型、惩罚型、放任型
C、监督型、民主型、权威型
D、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  B  )
33、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  D  )
34、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 )。
A、任务分析模式
B、过程导向
C、工作分析
D、目标导向
(  A  )
3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  C  )
36、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
A、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B、坚持以教材为中心
C、实施因材施教
D、实施标准化考试
(  C  )
37、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
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
(  D  )
38、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  C  )
39、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 )、结论的五步,简称五步教学法。
A、检验
B、论证
C、验证
D、说明
(  B  )
40、( )的核心与关键是人际关系。
A、“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
B、非指导性教学法
C、暗示教学法
D、程序教学法
(  B  )
41、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  A  )
42、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是典型迁移现象的是( )。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  C  )
43、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  B  )
44、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 )。
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  A  )
4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 )。
A、缓慢下降
B、急速下降
C、缓慢上升
D、急速上升
(  C  )
46、黑人的牙齿总是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月明星稀”都是感觉的( )。
A、代偿
B、适应
C、对比
D、联觉
(  B  )
47、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 )。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动作记忆
D、情景记忆
(  B  )
48、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方向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  C  )
49、在心理测验中,成就动机测验属于( )。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  C  )
50、德育的功能不包括( )。
A、培养学生品德,制约其发展方向
B、决定学校教育性质
C、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其体质
D、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